杨浦民建会员陈立带领团队项目获得第二届上海市慈善奖
文、图/杨浦区委供稿 发布时间: 2025-03-10
2月26日下午,上海市民政会议举行。会前,市委书记陈吉宁,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会见了上海市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的集体和个人、第二届“上海慈善奖”表彰对象代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同志表示祝贺,向全市广大民政工作者和长期关心、支持、参与慈善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
杨浦民建会员、善小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陈立参加会见。基金会“云南乡村医生德技双馨培训”项目获得第二届“上海慈善奖”慈善项目和慈善信托奖,陈立代表团队领奖。
善小公益基金会联合云南省卫健委、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各方社会力量携手举办云南乡村医生德技双馨培训项目。该项目一方面着力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一方面,通过培训增强乡村医生的职业荣誉感、价值感和幸福感,提升他们的职业信心和留岗率。截至目前,项目已成功开展36期培训,覆盖69个县市、759个乡镇、2715个村,累计培训乡村医生3024名,惠及村民300余万人。受训村医的留岗率超过99%。项目开发了七大专题课程体系,针对云南地区实际情况定制化设计。截至2023年底,已产出8600余课时,覆盖了13个县市22个村卫生室。项目注重过程资料积累和学员反馈,收集了7万余篇学习生活记录和超过2.8万份问卷反馈,并编撰出版了配有视频教学的《乡村医生实用中医技能手册》。
作为团队负责人,陈立在其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面对云南山区医疗资源匮乏、村医技术薄弱的现状,他联合相关合作机构优化升级乡村医生“德技双馨”七大专题课程体系,涵盖中医非药物诊疗、常见病防治、急救技能等实用内容;同时,独创“心理赋能+职业荣誉感培育”模式显著提升了村医的职业认同感。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对基层需求的深度洞察。为精准对接乡村医生需求,陈立经常带领团队深入云南走访,少则一周,多则一月。走访了几十个村卫生室,与村医座谈几百人次,同吃同住,了解基层医疗困境,难点,痛点。这种“脚踩泥土”的务实精神,使“云南乡村医生德技双馨培训”项目成功兼顾技术提升与职业发展双重需求。
陈立于2022年当选为被善小公益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秘书长。在此之前,他有近10年的海外留学与生活经历以及多年的公益项目管理、项目运营与执行经验,这些都融入到基金会的管理运作中。陈立认为,公益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俯下身子的共情。在公益慈善事业上,精神和情怀都应转化成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要从实地中找到问题,在实地中解决问题,调研、实践、总结、提高这一闭环缺一不可。在他的带领下,善小公益基金会开创了多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帮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作为民建会员,陈立还一直积极致力于“公益+统战”协同发展,充分发挥自身政治优势,促成基金会与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的深度合作。他推动基金会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及公益同行构建立体合作网络;与华东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社工系合作开展苏州吴江开弦弓村“以孝促美·朝夕相伴”项目,以社会学田野调查为根基,创新型融合传统伦理与现代治理理念,打造“学术研究+社区实践+文化传播”三位一体的孝道传承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内核。
如果说资源整合为公益事业注入了动能,那么规范化管理则是其行稳致远的保障。在陈立的严格要求下,基金会中基透明指数FTI连续多年保持满分,善款管理实现“看得见、管得住、用得好”。这种严谨作风赢得了社会广泛信任,善小公益基金会连续多年入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名单。
“公益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陈立和他的伙伴们还在不断努力,带领善基金会朝着数字化赋能、跨界资源整合的新目标稳步迈进,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慈善答卷,让公益从“孤勇者的跋涉”转化为“文明星火的集体传承”。
编辑:宋庆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