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四位民建会员入选创新创业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 2025-05-14
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5月10日举行,论坛上发布2025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十大优秀案例和《创新创业典型案例选编》(2025版),民建会员包欣洋入选2025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十大优秀案例,包欣洋、蓝钢、刘猛军、斯阳等四位会员入选创新创业典型案例。
突破高端电子材料核心技术构建全链条国产化物料体系
包欣洋
1987年1月生,民建成员,硕士研究生。南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兴南创芯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包欣洋深耕电子信息产业十余年,敏锐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带领两家内资民营科技制造业企业,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以突破高端电子材料“卡脖子”技术为核心使命,构建“研发一生产一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两家企业持续强化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关键技术代际跨越,以产业链本土化重构供应链生态体系,加速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企业以创新驱动范式变革,积极参与全球电子材料产业格局重塑,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
南亚新材坚持“自主研发、持续创新”战略,聚焦高端电子材料领域持续突破,开发了多款比肩国际水平的高性能产品,部分已实现量产。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关键新材料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部分产品性能超越国际竞品,获得市场认可,助力国产材料替代进口。举例而言,南亚新材NY-P4项目自2021年启动以来,已获发明专利7项。2023年底,南亚新材成功完成800Gbps高速材料NY-P4的市场认证,并于次年实现规模化量产交付,该产品作为当前高速材料领域最高等级量产解决方案,可适配34层以上高多层、HDI、混压等复杂工艺需求。NY-P4项目同步构建全链条国产化物料体系,突破国外供应链技术封锁,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闭环。NY-P4材料已通过多家头部终端客户认证,广泛应用于800G交换机、光模块及AI算力PCB等核心领域,为我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在“算力即国力”的战略布局中展现出重要产业价值。
南亚新材致力构建合作共赢的集成电路行业生态圈,以上海为核心,设立华东、华南两大生产基地,构筑起生产层面“一核两翼”的发展格局,同时积极推进海外布局战略,于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等地设立境外分支机构,于泰国投资新建生产基地,进一步拓展全球业务版图。2024年,南亚新材实现营业收入336,154.10万元,同比增长12.70%。
兴南创芯高端ABF膜项目自2024年初启动以来,以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端ABF国产化作为战略主攻方向。项目团队集中精锐力量开展系统性技术攻关,已高质量完成阶段性研发任务,成功开发两款关键性能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的ABF膜产品,目前正加快推进产业化验证。
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硕博专业技术人才占比达86.9%,构建起“基础研究一工艺开发一工程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人才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
南亚新材已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及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荣获“2023年度上海市嘉定区先进制造业百强企业”“2023上海制造业企业100强”“2023上海民营企业100强”“2024上海制造业企业100强”“2024上海新兴产业企业100强”等荣誉称号。
包欣洋任嘉定区人大代表、江西省电子电路行业协会(JXPCA)副会长、嘉定区工商联副主席、嘉定区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副会长,带领南亚新材投身捐资助学、乡村振兴等慈善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驱动干线运输新变革领航全球物流新未来
蓝钢
1985年7月生,民建成员,大学本科。嬴彻星创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产品运营高级总监。
嬴彻科技成立于2018年,聚焦干线运输领域自动驾驶技术,以“让物流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为使命,用6年时间成长为全球智能重卡量产及运营的领军企业。团队自主开发行业全冗余线控底盘和车规级计算平台,平台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催生出五大行业创新:全冗余线控底盘、L2至L4双模硬件套装、重卡人机交互系统、主动防御型安全架构和超百万公里测试验证体系。
公司坚持技术自主与商业化双轮驱动,创始人团队敏锐捕捉到干线物流人力成本高、安全事故频发、碳排放压力加剧等痛点,以重卡为切入点,瞄准万亿级物流市场,提出“全栈自研+量产驱动+深度运营”的战略路径,率先构建起覆盖感知、定位、规划、控制的全栈技术体系,其自主研发的轩辕自动驾驶系统,实现了从车规级硬件套装到线控底盘的全链条创新。
2021年,公司推出全球首款前装量产的智能重卡,完成国内首次具备量产基因的L4级无人驾驶重卡测试,并斩获国内首张L4级“主驾无人”自动驾驶重卡公开道路测试牌照,还获得了行业首张重卡自动驾驶ISO/SAE21434汽车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蓝钢带领团队打造的价值量化模型,为客户精准提供TCO(总拥有成本)优化方案,率先建立起覆盖快递快运、中小客户、零担散货等多个细分领域的解决方案矩阵,突破从1到10的商业化进程;参与设计的“按有效里程计费”模式,将自动驾驶服务转化为可溯源的数字账单,并创造性地打造TaaS(TransportationasaService)货运网络。通过与京东物流、德邦、顺丰等头部快递快运企业合作,其智能重卡已覆盖全国7大经济区,累计智驾里程突破2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000圈。2024年,公司智能重卡单辆车年均节省燃油费用超10万元,减少碳排放约30吨,实现“技术一产品一运营”的闭环,被交通部遴选为国家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的典范。创建的智能重卡运营体系,已沉淀出驾驶员行为数据库、特殊场景解决方案库等核心资产,持续反哺技术进化。
作为上海培育的独角兽企业,嬴彻的研发中心聚集了约400名骨干,70%以上拥有名校硕博学位,平均年龄32岁,形成了“科学家+工程师+运营专家”的黄金组合。研发投入占比持续高于70%,这种投入换来了关键突破,研发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通过全球最严苛的ISO26262ASIL-D功能安全认证,算法迭代速度较行业平均水平更快。2023年,嬴彻作为26个重大产业项目之一亮相上海全球投促大会,估值突破20亿美元。截至2024年,公司已获专利907项,其中发明专利近40项,技术成果入选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碳中和技术方案”,并斩获2022世界互联网大会“智能网联汽车全球互联网大赛”特等奖、金砖国家工业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国际殊荣;并参与制定6项行业标准,技术外溢带动长三角50余家零部件企业升级,构建起产值超百亿的智能重卡生态圈。
从渤海湾的钢铁运输到珠三角的电子元器件配送,从西南山区的生鲜冷链到西北戈壁的新能源设备运输,嬴彻科技的智能重卡已覆盖多样化物流场景,有效传递并提振“上海智造”的强烈信心,为全球智能交通发展提供上海样本。
光领革新 构建Al+激光智能生态
刘猛军
1988年1月生,民建成员,硕士研究生。上海首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正高级工程师。
大学期间,刘猛军深入研究传统油墨标识工艺对环境的污染与生产效率的掣肘,由此萌生“以激光革新工业制造”的愿景。本科毕业后即创立“多普施激光”品牌,成功研发出第一代CO₂激光喷码机,为系统化创新奠定技术基础。
2012年,刘猛军创办上海首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端激光智能装备、自动化配套系统及AI机器人研发应用,逐步构建起“多普施激光”“妙网标识”“山西首坤智能”“朗飒智能”四家子公司协同发展的产业矩阵,并在乌鲁木齐、广州、重庆、南京、济南设立区域办事处。目前已有三家子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母公司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宝山企业技术中心、上海青年安全生产岗、宝山区和谐劳动关系达标企业等荣誉,全面通过ISO9001、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
刘猛军始终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坚持自主研发,以匠心深耕技术,以时间沉淀硬实力,推动激光与AI深度融合。公司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保持在30%以上,构建了一支涵盖激光、AI视觉、机器人、电气、机械等方向的高素质研发团队,百余名成员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30%,35岁以下人员占比达75%。他创立省部级工匠工作室“刘猛军智能制造工匠创新工作室”,累计培养中高级技工百余名,带领团队实现多项国际领先、行业创新技术突破,累计获得百余项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16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
刘猛军推动“Al+激光”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示范性的智能制造标杆产品比如“全自动激光熔覆设备”“非金属三维激光切割机器人”“激光清洗系统”“超硬质合金全自动激光切割系统”等行业首创产品,广泛落地于汽车装备、航空航天、船舶军工、家电3C等高精制造场景。其中,在常熟汽饰等汽配客户80套联机激光切割设备的部署,替代传统人工剪裁,5年累计创造近5000万元经济效益,获第九届恰佩克创新品牌奖、第十届恰佩克年度示范应用场景奖。
公司自主研发的中空关节臂激光传导机器人,搭载视觉引导与柔性控制系统,在美的集团等客户10条激光智能产线成功应用,突破冲孔工艺与柔性化生产瓶颈,5年累计降本超4000万元,入选2023年首批《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目录》,荣获中国国际发明展金奖、全国发明博览会银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等多项权威奖项。
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刘猛军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激光工艺实验室,专攻材料加工与表面改性等技术,累计沉淀上百种工业应用解决方案,持续赋能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企业现已服务中核、中车、东风、五粮液等2000余家客户,多个高精度激光装备产品实现对进口设备的国产替代,成本降低30%以上,填补国内空白。
刘猛军先后获得国家级“全国制造业人才(先进基础工艺人才)”“上海市青年创业英才”“上海工匠”“上海宝山科创青年企业家先锋”“上海宝山五一劳动奖”“上海宝山好人”等称号,担任中国机电一体会机器人分会理事、中国矿业大学上海校友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生联合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生涯规划导师、上海工匠大讲堂特聘讲师、上海交科园(国家级创业示范园)创业导师等社会职务,积极参与“劳模工匠进校园”“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AILASER:共绘未来“光”景》课程收录于上海中小学课程集。
国产自研高性能防水透湿材料新发展
斯阳
1987年12月生,民建成员,博士研究生。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防汛抢险救援技术与装备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斯阳2009年6月获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士学位,2015年6月获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2018年回国入职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起担任科创中心副主任。
斯阳长期致力于功能防护材料的前沿研究,聚焦防水透湿功能材料、核生化防护材料、抗菌抗病毒纤维材料、陶瓷纳米纤维材料等关键领域,带领团队围绕国产自研防水透湿材料开展系统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为我国高端防水透湿材料国产化开辟了新路径。建立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为校企联合推动成果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2022年,斯阳团队突破了聚四氟乙烯(PTFE)的分子结构设计、PTFE膜异步式双向拉伸及高牢度低损伤复合等关键技术,并联合安踏集团成功研发出国产高性能防水透湿膜——“安踏膜1.0”。该材料在透湿性达8000g/(m²·24h)、耐静水压高达170kPa,其核心指标已达到国际顶尖水平,首次实现国产防水透湿膜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突破,应用于防暴雨级舒适冲锋衣和其他户外装备,打破了国外防水透湿材料在户外装备领域长达三十年的技术垄断,国产高端户外装备材料迈入自主可控新阶段。
2023年,安踏推出了搭载该材料的“风暴甲”冲锋衣系列产品,标志着中国国产户外装备研发制造的重要突破,引爆了冲锋衣市场,并将其应用场景从户外雪山拓展到日常出行穿着,扩大了使用场景和用户群体,目前“风暴甲”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已成为中国户外防水透湿冲锋衣最大的IP,达到十亿级科技商品产值。
同年,在去氟化趋势引发的变革下,斯阳提出了防水透湿膜的“科技创新、生态赋能”膜材料设计范式,攻克生物基聚氨酯原料可控合成、非溶剂诱导相分离纳米微孔膜连续化成型等核心技术瓶颈,实现了小孔径高孔隙率的生物基防水透湿膜的连续化生产,成功推出划时代产品—一“安踏膜2.0”。产品预计2025年实现规模化量产,该技术创新性采用生物基含量超50%的环保高分子材料,结合全闭环生产工艺,实现碳排放降低47%,攻克了环保与性能难以兼顾的行业难题,颠覆了传统含氟材料高污染、高能耗的制备模式,成为国内首个兼顾极端防护性能与碳中和目标的防水透湿膜解决方案。
斯阳团队的系统性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膜材料的技术与环境生态效应瓶颈,为绿色功能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提供新的技术路径。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防水透湿膜领域实现了从技术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战略转变,为全球纺织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斯阳担任民建上海市委科教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东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先后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在行业期刊发表论文153篇,论文共被他引7500余次,其中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入选ESI热点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主编、参编书籍3部。获2020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