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兴中路冷遹旧居瑞华坊47号的一点回忆
文/张伶(冷遹外孙) 发布时间: 2025-08-25
2018年4月下旬,当我们搬离复兴中路285弄瑞华坊47号的时候,心中是多么地不舍!这里,我的外公冷遹渡过了建国前后的五个年头;这里,我的父母亲工作生活了一辈子,渡过了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这里,也是我和我孩子出生和生活的地方。这里,凝聚着我们四代人的生活和记忆!
瑞华坊约建于1920年代,是一条呈南北走向的石库门弄堂建筑,除南北弄口的门楼外,弄内东西两边各有9排3层建筑,红砖红墙红瓦,煞是好看。弄内约69个门牌,初期居民很少,弄内也很安静。直至文革,住户突然增多,2016年,总住户已超500户了。
1945年抗战胜利后,外公冷遹曾任国民政府江苏省临时参议会议长,他利用身份批评腐败劣迹,影响省政府的政策制定,对保护人民利益发挥了一些作用。他利用身份考察高邮解放区,会见粟裕将军,带去大量粮食衣服医药器械等。他利用身份营救我党地下人员,帮助支持革命活动。地方国民党特务视为异己,明面上慑于其正气和威望,背地里准备暗杀行动。为躲避危险,他在中共地下党安排下转移至上海复兴中路285弄瑞华坊47号。
瑞华坊北弄口为复兴中路,南弄口是合肥路,整弄的东面为高墙与外边隔断,西面有6个小弄堂的出口与黄陂南路相联。47号位于由复兴中路进入的西边第六排的第三个门牌,在全弄和小弄堂中位置居中,47号的前后门距小弄堂口的黄陂南路仅11~12米,周边各类生活设施齐全。新住处安静、安全,生活和出入都方便。
47号为三层建筑,楼下进门是厨房,约12平米,房内有灶台,灶内有烟道走墙内直通三楼顶。过厨房有楼梯上二、三楼。一楼南间是客厅(上海人称客堂间),面积约24平米,有电话,是外公读书看报会友的地方,再外面有一小花园(上海人称天井)约9平米,两边有高墙分隔,天井有两扇黑漆大门,出门右转就看见黄陂南路了。沿楼梯上行,二楼南间为外公外婆的卧室,三楼北间是我母亲的房间,母亲平时住校,周末回家。三楼南间南北隔开,住着我大舅夫妇和小舅夫妇。楼内有两套卫生间,一、二楼各一套。据说有的小辈晚上就是在一楼客厅的沙发或搭床睡觉。我查过当年的资料,户籍在册有20多人,真不知是怎么住下的!父亲告诉我,外公任华东水利部部长期间,部里考虑复兴中路住处的安全问题,同时也知道家里人多房少,所以在复兴西路安排了住房,被外公谢绝。
母亲曾说,外公每天晨起后,如没有公务活动,会在一楼客厅和小花园间打拳,微微出汗后喝一杯白酒。母亲说她小时候,家里吃饭时,每次看见外公喝酒,她也会凑上去,此时外公就会用筷子蘸酒让她尝尝,我母亲也因此学会喝酒了。
父亲说,记不清是1948年末还是1949年初的一天,家人突然发现弄堂里有几个陌生人在晃荡,无所事事又不离开的样子,且形象怪异,戴礼帽、着西装和大衣,脸上还戴着墨镜,感觉不对!立刻向外公报告,外公随后由家人掩护和护送去了亲戚家。外公一生曾历经磨难,历经生死考验,就是凭着他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意志,才迎来祖国的解放。
1952年11月,毛泽东主席调冷遹任江苏省政府副主席,外公外婆及家人们去了南京。上海的家中只剩有母亲及一同乡(因为失业找工作,照顾他暂住瑞华坊47号。)后来,我父母亲在瑞华坊47号结婚,住在原来外公外婆的房间,我出生后就住三楼亭子间。那个同乡一直没走,一直住到文革后。想不到文革中他竟抢占住房。家中的正常生活自此受到重大影响。后经各方组织努力,过了8年才得以解决。
外公外婆搬去南京后,复兴路家中曾留下外公的一根手杖,是外公的朋友送他的防身手杖。这根手杖,平时可以行走助力,遭遇情况,手柄抽出就是一把钢剑,杖身上还有刻字。我当时年少,没有注意刻了什么,更不知道是何人所赠,可惜!当时只是为了好玩,拿着剑在家中玩耍,想象着、模仿着外公的动作作劈刺砍杀的样子……1966年文革开始,因为怕造反派据此生事,这根手杖就处理掉了。后来,瑞华坊47号被抄了两次家,他们不仅拆开了家里的衣橱,还凿开房间的地板,甚至上房顶揭了瓦!
后来,瑞华坊47号将改建为旁边高级中学的附属设施。黄浦区文旅局、教育局及改建方案设计方邀请我们作为冷遹后人参加会议。我们获知在改建中有设立紀念冷遹,教育后人的项目,很受鼓舞。周汉民主委也做了批示。我们希望工程早日完工。
如今的世界纷繁复杂,面临巨大变数,我们的祖国也面临种种困难。面对诸多变革,我们作为辛亥革命及民建后人,一定要继承先辈精神和遗志,为建设国家、建设民建添砖加瓦!
编辑:俞新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