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七十五年前往事 继承先贤优良传统
文/罗易娟 发布时间: 2025-01-14
1949年5月13日,中国解放军开进了嘉定县城,嘉定人民一片欢腾,大家奔走相告,县立中学唱响了由该校师生编写的歌曲《五月十三》“五月十三,嗨哟嗨哟!人民军队,嗨哟嗨哟!浩浩荡荡,嗨哟嗨哟!开近城啊,嗨哟嗨哟!……”从此,嘉定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这一天,嘉定工厂照常开工,商店照常营业,学校照常上课,社会秩序井然,与临近的宝山、吴淞一带的激烈战斗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晚,随军南下的中共嘉定县委书记王雨洛、县长王元昌与地下党领导人徐嘉、罗明等召开了中共嘉定县委扩大会议,交流情况,共同商议接管大事。一位民主人士怀着激动的心情列席了本次会议,他就是嘉定民建的创始人潘指行。
艰苦曲折,实践教育救国之路
潘指行生于1892年1月24日,当时的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他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立志通过教育“开民智,唤醒民众以挽救危亡”。1926年,潘指行放弃了在沪工作的优厚条件和待遇,回到故乡嘉定担任教育局局长。针对当时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他开创并推行了中心小学制。推行中心小学制未及二年,嘉定县教育呈现蓬勃向上景象,其成功经验在全国教育杂志上发表,外地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1929年底,国民党CC系为了把“推行中心小学制”的功劳记在自己名下,逼迫潘指行加入国民党,否则威胁他离开教育部门。潘指行愤而辞职,离开了苦心经营的教育事业,但是中心小学制被全国各地继续仿效推行,很多省市甚至沿用到了今天。
潘指行的教育救国之路,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无法走到最后。因为彼时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垄断了教育大权,教育只是他们实现统治利益的工具。潘指行不愿意与鱼肉百姓的恶势力同流合污,保持着文人的风骨和气节。他即便离开教育岗位,仍然支持着家乡的教育事业,在筹备私立中光初级中学时,他题写了校训“朴实精进,致知力行”,我想这或许就是他面对当时处境而立下的志愿。
不屈时局,以公益事业造福乡梓
1931年,潘指行历任银行行长、公司经理、商会理事长等职。在日伪的殖民统治期间,他多次峻拒胁诱,坚决拒绝任事。抗战胜利后,他不愿陷入国民党CC系政治圈子,不仅退回江苏农民银行南京分行经理的委任书,还辞去嘉定分行经理职务。潘指行把主要精力倾注在嘉定的公益事业上。早在1918年,他发起“娄塘教育实进社”,筹资解决娄塘小学校舍困难问题。抗日期间,嘉定县立中学校舍为日军炸毁,但敌伪政权对此毫不关心,潘指行为解决学生就学困难,在嘉定城内筹设私立勤业中学并担任董事长。抗战胜利后,潘指行支持县立中学复校,并将私立勤业中学和简易师范并入,同时,继续担任私立普通小学、企云小学、高义小学和承德小学的校董事长。一·二八事变期间,他在嘉定城隍庙筹组了伤兵医院,救治十九路军伤兵六、七百名。1946年,他应留美医学女博士葛成慧的邀请,一起筹建了普济医院(今嘉定区中心医院)。
潘指行亲眼目睹了日军和国民党统治下人民的苦难,他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不能维护中国主权的独立,不能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只能成为中国进步的障碍。因此,无论在沦陷期还是国统期,他坚持着国家富强、民主复兴的目标,始终没有加入国民党,只能将自己一腔热血融入家乡公益事业中,寄情兴办教育卫生来造福乡梓,聊慰自己的爱国之心和桑梓之情。
肝胆相照,为嘉定解放不懈努力
1949年初,在潘指行全情投身文卫事业时,他的五个孩子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地下党员。此时,潘指行担任嘉定县参议会副议长、商会会长、中央合作金库嘉定分理处主任,是工商界的领袖人物。
当时,中共地下党在嘉定的工厂、农村、学校都有据点,唯独与工商界没有联系,这对解放后社会市场稳定、支援解放大上海恐有影响。中共上海局外县工作委员会领导的嘉太(宝)工委分析认为,潘指行早年接受过五四运动的民主思想,有相当文化修养,精心能干,热心地方公益,在嘉定工商界有威望,在教育界也有影响,“六个子女中有五个党员”,“且未参加国民党”,因此派其长子潘世和、三子潘世超向潘指行公开中共地下党员身份,要求他协助嘉定的解放事业。1949年3月,潘指行一改原来对政治冷漠的态度,完全站到了人民的一边,他接受了党的指示,开始解放嘉定的努力。
在潘指行的协助下,潘世和完成了对解放前嘉定的情况搜集,包括自然地理的条件、物产、交通情况,还有国民党党政军情况、嘉定上层各党派情况、工商情况等。这些重要材料于1949年4月初送至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作为解放嘉定的参考。在潘指行的支持下,潘世超为中共的地下党负责人租下了城中横沥东侧北下塘街51号为住所,这是潘指行的远房亲戚朱士龙的宅第。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嘉定黎明前的战斗,迎接解放曙光的到来。
潘指行协助中共做好统战人士工作。他利用自己在工商界的关系,对国民党政府县长、工商、教育界上层人物施加影响,积极稳定工商界人心。如1949年4月20日,他同杨拙夫(县参议会长、民建总会上海分会筹备委员)以县参议会和商会的名义,召集城厢内外的头面人物开会,劝阻他们转移资产,防止破坏,要求他们坚守岗位,做好市场供应。潘指行以筹粮的名义,秘密储备了一大批粮食和副食品,迎接嘉定解放。嘉定解放后,潘指行遵照中共县委要求,发动工商界献出大米2000石,连同解放前筹集的存放各工厂的物资:棉纱20件,粮食4000石,麻袋3000条和竹笋数百担一并交出,以供前线急需。
中共嘉定县委委员、首任宣传部部长苏俊彦回忆他1949年南下嘉定时道:“到嘉定就像到了老解放区一样,地下党斗争功不可没。”嘉定解放取得的非凡成绩,离不开地下党员艰苦卓绝的斗争,也离不开以潘指行为代表的民主人士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潘指行在爱国之路上最有意义也最具成就的努力!从过去以温和方式进行社会改良,到后来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全情投入新中国的建设,潘指行的故事是民建先辈经历的缩影,汇集成民建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集体宣言。
栉风沐雨,为新中国奉献所有
嘉定解放对于潘指行而言,是生命中崭新的历史坐标,共产党所解放的不仅是旧社会,也解放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曾经那个“谨饬持身,不长政治”的潘指行一夜之间判若两人。1949年7月,嘉定城受台风袭击损害严重,潘指行带头发动工商界捐献粮食,筹得2000件衣物救济灾民。1950年,潘指行担任嘉定抗美援朝分会主任,在他的号召下,嘉定工商界集资捐赠飞机一架。在国家发行第一期胜利折实公债时,全县认购8万份,全部由其所在的工商界认购,一星期内超额完成了任务……1951年,潘指行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成为嘉定小组的负责人。1956年6月,民建嘉定支部筹备委员会成立,潘指行任第一届主任。同年,潘指行担任嘉定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1958年8月5日,潘指行因直肠癌病逝,享年68岁。嗣后,子女们遵父亲遗愿,将全部遗产包括住宅、家具捐给国家,遗体献给上海中山医院供教学和科研之用,成为嘉定遗体捐赠的第一人。在主持追悼会时,嘉定县县长仇泊评价道:“潘老的高凤亮节,着实让人钦佩。”
这就是潘指行的故事。1949年前,他看透了时局的腐败后,认定自己此生无望、注定庸碌;1949年后,嘉定的解放让他身上暮气全无,每天都为建设新社会殚精竭虑却又乐此不疲……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60余年,但他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纵使时光飞逝,依然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继承。
今年是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80周年。我们回首往事,追忆潘指行,更是展望未来。作为民建嘉定区委的会员,我不断告诫自己,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倍感珍惜。面对历史新征程,我们更应该继承民建先辈的优良传统,为建设繁荣昌盛的中国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编辑:殷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