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朱家角——人民建桥为人民》拍摄随想

文/叶肇恺   发布时间: 2024-11-05

分享到:

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11月2日在上海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五周年,由上海市老干部局主办,由中央人民网实施,在全市16个区拍摄“人民的城市”专题视频。在青浦区由青浦区老干部局协助拍摄两集:一集是《蟠龙新韵:古韵今辉的城中村变奏曲》,另一集是《“桥”见朱家角——人民建桥为人民》。青浦区老干部局领导叫我全程参与拍摄这两集的前期写稿和改稿工作,同时委托我做现场解说。朱家角古镇有三十余座古桥,构筑起朱家角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更是见证了朱家角人传承千年的水乡生活。她的雅致江南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此工作从今年4月份开始直至10月份结束。

拍摄《“桥”见朱家角——人民建桥为人民》是在10月23日。这天是“秋黄梅”阴雨一周多后,突然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是室外拍摄的好天气。我早上九点半准时到区老干部局,在周局和钱科的带领下,我们三人驱车前往朱家角古镇。一会儿到了古镇,我们就步行前往集合地点——放生桥旁。在市区的“人民网”编辑和拍摄人员不一会也驱车到了,于是我们一共七人就开始拍摄。按拍摄纲要首先是拍摄放生桥。在放生桥上要拍摄三个内容,一是开头白,向大家问好及介绍今天要拍摄的主要内容;二是介绍朱家角古镇神奇的水系和蕴藏着的深厚文化内涵;三是介绍放生桥的风彩和文化底蕴。由于第一部分内容是临时加的,我没有思想准备,又是我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正规、重要的拍摄视频,再加上我的普通话不准,所以我的心里是十分紧张的。第一部分内容虽寥寥几句,却说了五六遍还未通过。不是眼睛没有看着拍摄镜头,或是臉部表情太呆板,就是某一个字普通话不准带出了青浦口音,或是讲的不流畅,不自然,没有口语化。这样我的心里更是着急,不知所措。但拍摄兼导演的小杜同志一点也没埋怨我,他始终十分热情地安慰我,叫我心里不要急,说:“你是第一次对着镜头摄视频,心里紧张是正常的,人都会有一个心里适应的过程,一旦适应了,心态就自然了,就会容易泰然地去面对镜头,这样你就会成功的。”我确实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熟悉到熟悉。这样一想,我也就不紧张了,就泰然处之,只当平时我在与熟人讲话一样。这时再到镜头上去一试,果然效果好了许多,也得到了杜导的表扬,我的信心也就上来了。于是在杜导的指导下,开始了较为顺利地拍摄。我一会儿对着镜头讲解;一会儿很自然地踏着轻松的步子上桥、下桥;一会儿抚摸着桥栏杆专注地看着桥两侧的优美古建筑风貌;一会儿又低着头看着船只在水面上穿梭;一会儿又抬头看着蔚蓝晴空的天空,仿佛天、地、人紧紧融合在一起。这些专注、优雅欣赏美丽朱家角古镇的镜头,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美轮美奂地展现出来了。不一会,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在放生桥上要拍摄的三个内容顺利地完成了。这时已到吃中饭的时间了,周局就召集我们在一线街的“漕溪饭店”内吃了一顿便饭工作餐。

我们吃好饭稍作休息后,又出发到另外两座桥去拍摄:一座是泰安桥,是古镇最陡、最优美的单孔石拱桥。一座是平安桥,是古镇军民共同为戚继光的军队扫荡入侵倭寇而建。由于这两座桥相比于放生桥要小许多,名气也小许多,故游人也少,大大减少了游人对我们拍摄的干扰。再加上我已经有了一点拍摄经验和体会,所以拍摄也就更加自然和放松。因此,拍摄的成功率和效果大有进步,许多镜头均一次成功!到下午三点,在杜导的精心指导下,所有拍摄任务均圆满完成。我也大大舒展了一口气,感觉很开心,没有辜负老干部局领导对我的期望!同时也为我在八十岁时,能为宣传新时代青浦的文明建设而出力感到高兴!

在回家的路上,我在兴奋之余想到今天的成功、高兴来之不易,来于“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我自退休后长期坚持没有脱离社会、没有脱离政府组织;长期坚持学习新的知识、争取做一些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长期坚持加强身体保养和锻炼,让身体机能衰老得慢些再慢些,让我有一个好的身体去做更多有益的事!我觉得人的生命价值是:不论年龄大小,都要不断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跟上社会的进步步伐,不断把小我投入到社会的大我之中去服务再服务,不断贡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发扬爱国之情!

编辑:徐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