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我市机器人科研高速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12-26
文/袁建军
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由点及面,全面开花的态势。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人才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企业主体作为市场需求和应用策源地,都直接促进各种新概念、新算法、新产品、新成果的加速问世。
然而,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应用之间仍然存在可转化率低、转化周期长、转化配套支持不成熟等问题。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高校与企业的人才供需缺乏衔接
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具有明显的应用研究属性,迭代速度快、领先窗口期短,需要和市场紧密结合。高校的硕士生培养模式为向社会输送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培养模式为科学家及领军人才。如果从高校毕业就具备即战力,则能够被企业快速吸收,直接促进科技发展,否则仍需要企业自主培训,耗时耗力,是企业突出的负担。目前的普遍现状是高端即战型人才难遇难求,即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仍存在落差。虽然优秀企业可一定程度自主培养对口研发人才,但会造成企业高端人力成本急剧攀升,提升企业独自研发的成本。
二、企业为主导的科研项目存在季节性缺乏持续性
近年纵向科技项目立项,已经出现企业牵头为主高校参与为辅的局面,其目标就是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和目标产出迅速市场化。但企业追求的是市场化量化销售和获利,对研发的需求是周期性季节性行为,并不饱满。由企业为主体承担共性技术或基座技术的研发,存在极大的成本浪费。且由于纵向项目仍然存在积习难改的惯性,存在争名逐利脱离初心的问题,且缺乏过程管理和后绩效管理的一贯机制,立项结项的效果仍需时日进行验证。
三、高校为主导的科研项目难以与企业应用打通
高校为主导的科研项目,多有前瞻性原创性高度,也不缺乏颠覆性创新,但需要稳定便捷的机制与产业应用进行打通。且目前高校还没有成熟机制,集约式推进共性技术成果的支持服务,可以极大程度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向市场应用的快速拓展。导致企业为主导的自主研发,由于各种资源限制,更多只是立足于现实的应用端局部改良和跟跑抄作业,缺乏原创。
为此,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一、为企业量身定制以高校为主导的科研项目
由综合性研发机构、科创平台类单位牵头多方走访并团结企业,收集科技方面企业发展的痛点,为企业量身定制地提供科技服务咨询和前瞻性新产品研发方案。尤其是发挥链主企业和上市公司的牵引作用,如中建、中核、三峡集团、上海电气、上海建工、宝武集团、珞石机器人、河南翔宇、科宝电缆、新时达等,收集市场端的科技研发需求,构建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组织行业专家对立项可行性进行遴选,通过市场化机制签订产学研合作订单进行立项,推进合作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
二、探索建立精简且完善的研发管理体系
设立项目责任人(PI)机制,完善立项、预算、财务、项目组成员、里程碑、绩效、目标产出等逻辑,组建决策专家评审委员会和技术专家评审委员会,分别对项目进行里程碑评审和技术目标评审,专业人做专业事,切实的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建立科技成果管理体系,推动共性技术研发成果模块化封装、货架化应用、组合式服务、拎包式转化。提高产学研业务对接效率和转化成功率。
三、建设校企“中央研究院”
定期收集市场端、学术端科技动态,研究生态链企业的共性技术开发需求,中央研究院集中研发并提供给生态链企业,做到高端专业人员复用。建立科学家团队、研究生团队、工程师团队三者紧密融合的项目组成员组织架构。科学家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和把关、前瞻性创新,研究生团队进行智慧执行、成果产出,工程师团队进行产品级封装、品质把控。既减轻生态链企业独自研发的成本压力,也从生态链企业获得收益回报。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