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市长江江豚资源保护的相关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6-29
文/邱哲文
伴随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开展,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有着显著的提升。根据第五次长江江豚科考调查,长江流域现有江豚1249头。
长江江豚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不仅是和中华鲟、长江鲟、白鲟等并列的珍稀水生生物,也是长江沿岸居民特有的精神文化图腾。而随着长江中的大型物种白鱀豚功能性灭绝,白鲟紧随其后,长江江豚已经成了是长江中唯一的淡水鲸类和唯一的哺乳动物。为保护长江江豚,长江沿岸各城市都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或建设了有关江豚的各种设施,诸如岳阳建有江豚湾生态公园,南京建有江豚广场公园和江豚省级保护区,南通建有长江滨江公园江豚观测平台等。这些主题公园和设施不仅增进了社会对江豚的认识,加强了对江豚的保护,丰富了民众的业余生活,更带动就近地区经济的发展。
虽然长江禁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上海市人大监督调研中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长江口水生生物资源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生物完整性指数偏低,珍稀物种濒危形势严峻,水生生物栖息环境尚未根本性改善。
长江江豚是唯一生活在淡水的江豚,主要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少数支流与湖泊,使得人类活动对它们影响很大。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江豚保护计划,但受到环境破坏,还有长江鱼类的减少导致江豚吃不饱甚至还会没饭吃,而且长江江豚自身繁殖能力又比较慢,一胎只生一个,多种原因造成江豚的处境并不容乐观。为此,我们提出建议:
一、全面排查我市江豚种群数量和出没地点。虽然相关数据表明长江江豚主要活动于崇明沿江附近,但对于其主要出没地点和出没规律并有一个确切的结论。并且相关调查次数较少且调查区域仅限于长江干流,对于其他市辖水域并未开展过系统性的调查。建议应加强对我市水域江豚监测的力度,对于江豚出没水域开展常态化监测。同时由于我市水域有大量的面积与海洋交接,同一区域存在有东亚江豚和长江江豚两种物种,在监测调查过程中应当注意区分。
二、建立市级江豚保护区,促进我市江豚数量的增长。江豚对栖息地的选择较为复杂,对于生境的变化较为敏感。伴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推进,现阶段主要影响江豚栖息的主要因素为航运干扰。其中上海市辖水域中长江干流分为两道三汊,其中南支北港水域由于沙洲较多等原因船只往来较少,而这些正好符合江豚栖息繁殖的需要,因此建议在此段水域设置保护区。保护区内除必要作业外应减少人为活动(如航运、涉水工程等),定期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滩涂岸线修复和岸线巡查工作。同时可以利用沙洲如东风西沙水域作为江豚迁移救治和野化驯养基地。
三、多地联动,建设江豚观测设施。由于江豚所需的栖息水域面积较大,为了更好的对江豚进行长期监测,可以和南通、苏州等地相关部门建立合作监测机制,结合长江渔民退捕工作邀请退捕渔民组建护豚队,并引入现代化监测设备如无人机监测、环境DNA、声学监测和5G常备监测平台等。同时可以设置无人机起降平台,江豚观测平台等民用观测设施,这些设施不仅可以和当地景点联动,同时也能以江豚为招牌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四、整合我市水生生物保育力量,实现江豚人工繁育,打造面向社会的科普教育基地。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干扰,江豚容易出现非自然死亡,再加上江豚自然繁殖率较低,这就使得长江口区江豚种群较小且脆弱。为确保江豚种群数量的增长,有必要进行人为干预。对此应当整合我市水生生物养殖保育力量,如与海昌海洋公园、长风水族世界、上海海洋水族馆、中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等联手进行专项研究。以期全面系统掌握江豚繁育、幼豚人工喂养,搁浅鲸豚救治等技术,为江豚自然种群的恢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