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6-06

分享到:

文/沈洁、蒋力飞

“时间银行”即参与者可将自己付出的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账户”中,等到未来自己年老、需要他人来服务自己时,可以支取储存的服务时间换取他人的服务。通过互助共享的社会新风,实现可持续、公益性的养老解决方案,是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据统计,未来养老服务的需求中,“时间银行”占比将高达12%,市场需求强烈。早在1998年上海就成立了以虹口区晋阳街道作为试点的我国第一家养老时间银行。但由于它规模小、管理欠规范、服务强度种类未作细分、加之搬家之后兑现困难等一系列具体问题,2003年随着晋阳街道居委换届,时间银行宣布停办。2019年上海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再次启动,并于2023年6月更名为“沪助养老时光汇”,现已在虹口、长宁、徐汇、普陀、杨浦、浦东、静安、崇明8个区进行试点。公开信息显示,三年多来,共注册“时光伙伴”10420人,完成服务时长(时间币)129176小时,服务老年人群15851人。虽然上海作为时间银行的先行者,积累了颇多宝贵经验,但结合目前实践,参考其他地区的运行反馈,“时间银行”的发展仍步履艰难。

目前,“时间银行”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

1、政策引导不充分

从政策层面,尽管上海已出台《上海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工作指引(试用版)》,提及基本范围、服务类别、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服务时间计算和兑换、管理方式等内容,但这还远不能满足这一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互助养老项下的一种创新模式,在政府的相关文件中未见更具体、更全面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方案。总体看,政府对“时间银行”的重视程度不足阻碍了这一创新模式的持续开展和有效运行。

2、互助理念未到位

在理念层面,公众对“时间银行”的认知程度较低,“你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互享价值观尚未形成。从实际调研情况看,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人数相对较少,且多集中在低龄老人,年轻人的参与度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是社会对这一养老方式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年轻志愿者参与渠道有限。同时服务者对未来能否在其年老后实现“时间货币”的提取和同等服务的获得存在担忧,这导致服务提供者在持续服务过程中的积极性受挫。

3、资金来源缺口大

在资金层面,虽然《上海市民政局关于本市推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的通知》中提到了“争取项目资金保障”等内容。但现阶段上海及全国大多数时间银行的服务经费都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养老服务机构为平台运营,服务经费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社会化资本投入不足。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和不连续性导致“时间银行”的经营无法持续稳定。

4、系统建设不完善

在系统层面,上海“时间银行”的实践以区为单位试点,因此“时间货币”的存储、流通、兑换、使用一般都集中在区级、街道、社区层面,尚未扩大到市级、长三角及全国层面。由于该模式项下养老服务的供给者提供服务和其未来享受服务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间隔,因此如何确认服务与币值的关系,如何做好“时间货币”的存储、记录、归档、核销等,均需要建立系统可靠、无法篡改的区块链数据信息管理平台。

5、服务兑付难保障

在兑付层面,时间银行中含有货币元素,也具备市场经济的性质。相较于金融的货币延期支付,时间银行是服务的延迟支付。当身为服务者的低龄老人逐渐步入高龄,由服务提供方转变为服务使用者时,时间银行将面临持续的兑付压力。如何保持兑付能力,吸引更多的新加入者参与服务是“时间银行”养老方式能够最终落地的关键因素。

因此,建议:

1、出台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方案

“时间银行”是解决目前养老人员短缺的最有效手段,建议政府一是出台国家层面的“时间银行”政策制度和实施方案。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该模式发展的难题是如何确定被互助对象,互助人员的服务能力,以及被互助对象与互助人员之间的服务对接场景,最为重要的是要将互助工作成果进行评估固定。而这些都必须依赖具有公信力的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制度的方式予以确立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建立科学的养老互助参与人员认证制度,互助工作成果评估制度。明确供给与需求方的权利义务,弥补时间银行制度缺失的短板。三是成立时间银行“总行”,负责制定和细化各项政策方针,指导各地区“分行”落地实施。同时负责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订相关操作细则,统一操作流程,为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服务和兑换提供条件。

2、培养健康的互助理念和公众认知

“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依托的是公众的认同和积极的参与。建议政府一是加强互助养老的宣传与建设。利用媒体等多渠道向公众普及“时间银行”模式的概念、优势和社会价值,吸引更多不同年龄段的爱心人士主动参与。二是提供养老服务的专业培训。在与养老结合度较高的企业中开展培训和讲座,提高服务能力。三是利用党建平台引领互助养老。通过党员志愿者引导更多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互助养老服务,这既能扩大“时间银行”的渗透率,又能在出现养老服务人员短缺时,发挥社区党员的力量,实现时间货币的兑付兜底。

3、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和社会资助

“时间银行”作为一种公益性的互助养老模式,其长效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扶持。建议一是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政府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是“时间银行”能保持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二是鼓励更多社会资本积极介入。社会资金参与公益服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应大力支持上市公司、民间团体、专业服务机构、金融保险、信托基金等多层级资金的积极介入。三是建立时间银行投资互助基金。汇集政府财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社会盈利组织资金,实行专业投资和管理,用于满足服务需求和志愿者激励。

4、建设完善的系统服务和信息平台

“时间银行”的互助养老服务具有多元化、长期性的特征,建立一套跨域的服务系统势在必行。建议政府一是加速建立全国版系统服务和信息平台。随着人员的流动性增加,提供服务和使用服务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需要建立起可支持广泛触达的系统支持。二是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建立防止篡改的时间货币记录平台。通过系统管理,高效完成养老服务提供者个人“时间账户”的动态更新,为“时间货币”的现实储蓄、未来兑换提供支持。

5、建立持久的兑付标准和应用场景

“时间银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对服务兑换环节的不确定性担忧。明确并完善兑换标准和应用场景是时间银行走向更长久、更健康的重要保障。建议政府一是分层分批制定科学合理的兑付标准。鉴于目前各地养老服务的需求和情况各异,全国统一难度较大。因此建议分层分批制定由省、市到全国的渐进式兑付标准。二是利用社会各类公信力资源落实各项操作细节。由政府牵头,利用民意调研、公开听证等,完善“时间银行”的兑付规则、绩效评价等。利用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劳动成果评定规范、计量标准和积分承兑等。三是借鉴无偿献血的兑付制度,将兑付对象由本人拓宽至家庭成员及近亲属。允许当家里老人需要养老服务时,由家庭子女等提供社区服务,换取时间货币并进行等价兑换。四是打通“时间货币”与“数字货币”的适应场景,即支持在一定场景下,时间货币不但可以兑换养老服务,还可兑换养老商品。从而进一步提升时间货币的内在价值。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