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创业困难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2-09-06

分享到:

文/金辉召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居高不下,为社会生产提供充足劳动力的同时,与有限的工作岗位产生矛盾,在优化存量岗位的同时,亟需发挥高校毕业生的聪明才智、专业特长,积极创业,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不过,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首选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或参加学校人才招聘会寻找相对稳定的工作,存在“等、要、靠”,“就业是找工作”等现象。

经近期调研情况分析,受资金困难、政策不畅、创业层次低、抵触心理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创业率较低,平均低于1%,并存在以下问题:

一、融资困难,启动资金不足

启动资金不足是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最大障碍。创业项目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启动资金,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负担较重,且有项目风险顾虑,创业项目难以开展,限制大学生创业行动。如果在县城开一间快餐店,主要投资如下:房屋租金每年4万元,设备、装修、材料大约需要7万元,人工成本、日常运营、流动资金大约为4万元,启动资金总计需要15万元。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为10万元,缺口有5万元。同时,小额担保贷款需要担保,或者有房产抵押,毕业生很难满足以上条件。

二、创业层次低,创业成功率低

选择自主创业大学生对与本专业联系密切的相关行业选择较少,愿意从事非专业对口创业的占绝大部分。目前来看,由于大学(尤其是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等原因,毕业生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需求往往难以对接,大学毕业后创业行业不对口非常普遍。据调查,高校毕业生创业主要集中于投资少、风险小、易操作的餐饮、家教、维修等服务行业。由于进入其他行业竞争激烈,加之自身经验不足,抗打击能力差,创业成功率较低。对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调查显示,经营良好扩大规模的占17%,经营较好维持规模的占54%,经营不善关门倒闭的占29%。

三、对接不畅,政策落地较难

各地出台了很多支持人才创业的政策、措施、办法,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但高校毕业生对创业扶持政策知晓率低,大部分大学生对扶助创业具体内容不了解,扶持政策精准直达高校毕业生创业需求。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反映,目前就业的扶持政策涉及部门和单位较多,很多优惠政策实施起来程序比较复杂,在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咨询创业的毕业生占25%左右,而真正申报创业项目的却不到1%。

四、心理抵触,创业意愿较低

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畏难求稳,认为创业付出大、风险高、不稳定,更倾向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有把自主创业作为最好的就业途径;另一方面,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创业不为社会普遍认可,社会评价低,社会舆论认为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差找不到工作才会自主创业“谋生”。有数据显示,65%的高校毕业生认为稳定的工作能带来美好的生活,不考虑创业,29%的高校毕业生有创业意向,但是无从下手,准备先就业再考虑创业,只有6%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创业,打算自己闯出一片天地。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具体如下: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申请小额贷款帮扶时,对申请条件、公司规模及发展前景进行全方位考评,对发展潜力大的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在继续发挥现有小额贷款、优惠政策作用基础上创新性建立“创业投资基金”,按风险投资方式商业化运作或不定期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邀请风险投资专家和知名企业家参加,为创业者们创建风险投资途径。

二、适当给予优惠政策扶持

建议国家在现有公司注册免收相关费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资金扶持,开通资金扶持“绿色通道”,适当给予一定的资金和场地等相关条件帮扶,扶持公司发展壮大。税收、财政等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实行税收减免扶持。发改、工信、科技、人社等部门在相应专项经费中切块,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进行项目扶持。

三、设立创业项目资金

健全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相关部门对申报资助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进行评审。针对项目的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创业团队基础等方面进行项目评级,评出可以给予资金支持和不予资金支持的项目;对给予资金支持的项目,可以进一步评为若干个等级,最后按照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分别给予资金支持。

四、加大创业教育宣传力度

将创业教育贯穿大学生培养全程,树立“创业也是就业”意识,加强实践性,针对创业基础、业务知识和创业项目选择培训教育内容,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加大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在针对性宣传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相关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培训工作,整合工业园、创业园等中小企业资源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对创业毕业时进行实训培养,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