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长者食堂运营能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3-11
文/陈丹红
作为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城市,截至2023年底,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68.05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37.4%。其中80岁及以上纯老家庭老年人数33.10万人,独居老年人数33.41万人,老年助餐服务成为高频养老需求。近年来,建设社区长者食堂持续被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进一步扩大供给。虽然社区长者食堂这一项目,连续多年受到社区群众的普遍欢迎,但仍存在部分点位布局不合理、菜品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及服务定位不清晰等问题。
主要如下:
1.布局不尽合理,老人用餐“冷热不均”
市民反映,长者食堂布局不均,就餐便利度亟待提升。老人用餐需求地域性特征明显:城区居民用餐需求量很大,目前点位供不应求;农村地区老人老龄化程度深,但由于居住分散,出行不变,对食堂选址要求更高,个别点位因为选址问题用餐人员难以支持日常运营支出。城区以浦东南部地区为例,长者食堂或老年助餐点设置较少,个别点位较偏,多数老人居住在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出行不便,难以享受家门口长者食堂带来的幸福“食光”。
2.菜色品质难以满足需求
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人们的要求、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度、营养价值、健康指数、口味等越来越高,因此对饭菜的要求也随之不断的上升,在特色菜、味道好、轻油、少盐等方面十分讲究。另一方面,有经营者反映,物价反复波动,总体物价除个别蔬菜的价格略有下降外,其它菜价依然在上涨,个别助餐点只能牺牲品质保证利润。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用餐人数越少,利润越低、利润越低,菜肴的品质持续下降。
3.服务质效待提升
一是特殊人群的送餐环节。目前许多长者食堂工作人员有限,既要烹饪,又要兼职分装打包外送,还要做好堂吃老人的服务和餐厅的清洁卫生等,工作量很大,无法提供额外送餐服务。
二是优惠力度不统一,就餐卡不能通用。由于不同长者食堂优惠形式、优惠力度不同,导致老年人去不同的长者食堂需要办理不同的就餐卡,非常不方便。
因此,建议:
1.增加乡村微助餐点
建议将增加乡村微助餐点列入年度实事项目,鼓励乡村挖掘潜力,盘活现有存量资源,因地制宜,依托现有的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村办企业等渠道增加微助餐点,尽可能覆盖到老人需求集中的乡村。并鼓励有条件的居、村自主创办长者食堂,运营所产生的费用纳入街镇财政核发补贴范畴。
2.加大对特殊需求人群服务力度
建议在现有兼职人员外送服务的基础上,发动公益慈善组织、村居志愿者等参与,把外送服务拓展和延伸到偏僻村居,为更多的村居老人送餐上门。对目前尚未具备开设老年就餐点的居民区,可以实行送餐服务,当前居民区均有居民活动场所,可以按时集中配送。
3.全市统一,实行“一卡通”消费
可设置政府主办的长者食堂和老字号长者食堂不同的补贴标准,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建议学习黄浦区在老字号餐饮单位办长者食堂的经验,让老年人享受更丰富、更多样的美食。结算方式可以以老年人综合补贴卡,即:65岁以上的老年人凭卡到长者食堂都能享受补贴,在全市实行一卡通。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