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伦理教育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4-17
文/朱天麟
伴随着国内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结合自身优势制定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计划,近几年在大学中纷纷开设对应的专业,从而积极把握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发展态势,紧跟时代步伐。根据官方数据,2018年,我国教育部首次批准了35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到2022年,仅仅四年多,我国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已经达到了440多所。
教育部在2018年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指出,要引导高等学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等能力,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业集中在前沿基础、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和治理规则等方面授课,然而,笔者通过梳理发现,在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和道德方面,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相对较少甚至几乎没有。
以上海市的高校为例,目前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和上海大学等13所高校和5个科研院所均已设置了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点。但通过各高校官网的专业设置了解到,在有关人工智能与伦理教育方面,仅复旦大学于去年开设了人工智能与伦理课程、同济大学开设了工程管理与工程伦理课程,其他寥寥无几。
人工智能是一门十分广泛的科学,从事该领域的人才必须掌握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中明确了“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坚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等五项科技伦理原则。在国外,麻省理工大学、加州理工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等该领域顶尖高校甚至开设了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的专业及学位。
而我国在人工智能与伦理方面课程专业的不足容易造成学生无法系统地对人机伦理等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和重视,长此以往,会造成诸多不良的后果。为此,笔者建议加强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伦理教育,具体如下:
对策建议:
1.增强伦理道德课程在高校人工智能必修课中的比重。建议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整合多学科的师资力量来补充完善人工智能专业中伦理模块的课程,增加伦理道德等课程在必修课中的学分比重。设立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应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法律、社会学和伦理等领域的研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在机器和技术的应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辨力。
2.加强已开设人工智能的高校与有关企业打造科技伦理道德方面的联合师资建设。有关部门应鼓励并推动校企联合,各高校可与相关科技企业建立短期和长期联络机制,定期邀请大型科技企业的专家作为客座讲师分享。这些专家有更多的应用实践,可以请他们加强分享那些不遵守伦理道德所带来的后果和教训,以引起学习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对于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方面的真正重视,而不仅仅是走过场。
3.开展调研和头脑风暴,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遇到的实际伦理问题,如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与隐私等进行探讨。当下,需要切实抓住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比如最近ChatGPT等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快速发展的良好契机,为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实践与发展提供更全面的、知行合一的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时刻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