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网球赛事国际影响力,促进文体旅融合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9-02
文/徐嘉妮、刘临芳
网球赛事作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消费升级的核心场景,在拉动文体旅融合发展中具有独特价值。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培育国际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上海全力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网球赛事国际影响力既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北京正加快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是京沪发挥“双引擎”作用、引领文体旅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
经过近二十年发展,中国网球赛事已形成以上ATP1000大师赛、中网为核心的专业赛事体系,在赛事级别和组织水平上取得显著进步。但与国际顶级赛事相比,在影响力、商业价值和旅游经济带动效应方面仍有明显差距。
一是历史文化积淀与品牌辨识度不足。上海大师赛仅有 15年历史,中网也不过20年,与温网等百年赛事相比,在文化传承和品牌价值上存在天然差距。国际化营销力度薄弱,海外影响力有限,海外观赛游客比例偏低。同时,高额奖金是赛事品牌价值的体现,也是吸引顶尖选手的关键——2025年温网总奖金达5.2亿人民币,远超澳网的4.39 亿和法网的4.4 亿,而上海大师赛、中网的奖金规模仅为其30%左右,对顶级选手的吸引力有待提升。
二是“赛旅融合”度不高,观赛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平均2-3天)。经济影响与观众规模是衡量赛事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根据《2024年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上海ATP1000大师赛吸引22万人次到场观赛,对"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拉动效应超过15亿元;中网的观众规模和经济影响与之相当。这一数据相比2019年有明显增长,表明赛事已进入快速恢复和发展期。然而,横向比较全球四大满贯赛事,温网2023年总观众数达53万人,创造约32亿元的经济影响;法网2023年吸引约60万观众,为巴黎及周边地区带来约29亿元经济收益;澳网2023年观众数达83万,为维多利亚州创造约17亿元经济价值。相比之下,中国赛事在观众规模和经济带动效应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原因在于赛事与城市旅游资源联动不足,观赛游客停留时间短,未能形成“观赛 + 城市体验”的复合消费场景。
三是产业链延伸与商业生态不完善。衍生品开发单一,赛事衍生的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链条未充分激活,赛场内外商业氛围与顶级赛事地位不匹配。同时,赞助体系不稳定,商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与国际顶级赛事存在差距。
四是城市文化嵌入不深。赛事品牌形象与北京、上海的城市文化特质融合度不高,缺乏类似 “温网奶油草莓”“澳网活力夏日” 的鲜明文化标识,未能形成独特的品牌记忆点。
上海大师赛与中国网球公开赛(中网)作为中国网球赛事的双引擎,承载着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提升体育赛事全球影响力的重要使命。为推动两大赛事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发展格局,现结合国际顶级赛事经验与本土文化特色,构建“文化-产业-政策”三维体系,文体旅融合化发展建议如下:
一是深挖文化基因,打造差异化赛事IP。
1.以地域文化为根基,构建差异化品牌标识体系,立足城市文化特质打造独特品牌基因。
上海大师赛深度挖掘海派文化精髓,将石库门建筑元素融入赛场休憩区景观设计,以上海市花白玉兰为核心优化赛事视觉标志系统,开发旗袍风格工作人员制服,并在关键比分播报中增设沪语版本,彰显 “时尚、创新、国际化” 的品牌个性。中网则聚焦京味文化底蕴,把京剧脸谱、胡同剪影等元素植入赛事海报与场地装饰,设计带有北京地标图案的球员通道,在餐饮区推出烤鸭卷、驴打滚等特色美食,塑造 “传统与现代交融” 的品牌气质。通过这种地域文化的精准表达,让两大赛事形成互补的文化辨识度,共同构筑中国网球赛事的文化矩阵。
2.培育标志性仪式传统,沉淀赛事文化资产,打造具有传承价值的赛事文化符号与仪式。
上海大师赛创设“浦江冠军夜”开幕式,联动黄浦江灯光秀呈现网球与城市天际线交融的多媒体表演;定制 “白玉兰冠军礼”,为获奖选手颁发融合玉雕工艺的纪念奖杯与本帮点心礼盒;开发网球造型小笼包、桂花糕等 “上海大师” 特色餐饮,形成专属味觉记忆。中网则打造“京剧脸谱颁奖礼”,将传统戏曲服饰元素融入颁奖环节,设立 “胡同网球日” 邀请选手体验北京民俗;设计以故宫角楼为灵感的冠军奖杯展示台,推出 “京味大师餐”等特色饮食,让仪式感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两大赛事通过持续强化独特仪式,逐步积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产。
二是深化“赛事+”生态,激活全域消费潜能。
1.打造“观赛 + 旅游”融合产品。
可以借鉴“城市联动”模式,由文旅部门整合中网门票与颐和园、环球影城等资源,推出“72小时京彩通”联票,通过交通接驳、优惠叠加延长游客停留至4天以上;通过“主题旅游”经验,开发“大师赛+迪士尼+长三角古镇”跨区域线路,联动南京路商圈打造“网球文创市集”,让赛事消费辐射全城。
2.升级商业开发与产业链延伸。
学习温网衍生品开发经验,推动中网、上海大师赛与老字号、本土品牌等推出联名产品,丰富衍生品品类;激活“观赛+购物+体验”全链条消费,在赛场周边设置特色商业街区,引入城市特色餐饮、文创品牌,营造浓厚商业氛围。
3. 打造“体育+文化+娱乐”的多元融合场景。
两大赛事均设立名人观赛区,邀请文体明星现场互动制造话题,2025年温网期间,中国选手王欣瑜与名人的互动引发社交媒体热议,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带动选手商业价值暴涨,这种破圈效应值得借鉴。温网2024年设立名人观赛区后,18-35岁观众占比提升至42%,社交媒体互动量增长300%,印证了跨界营销对扩大赛事影响力的重要作用。上海可联动影视、时尚产业打造跨界表演,北京可结合戏曲、非遗项目设计特色环节。在赛场设置VR/AR体验区,深度挖掘选手与城市的人文故事,通过纪录片、专访等形式引发情感共鸣,借鉴国际赛事跨界营销的破圈效应,扩大赛事影响力。
4. 共建数字化视觉传播生态
联合国际顶尖设计团队与本土文创力量,同步升级两大赛事视觉识别系统:例如上海大师赛以“海蓝+玉白”为主色调,融入水纹与花卉意象;中网采用“宫墙红+青花蓝”配色,提取传统纹样元素,确保视觉体系既符合ATP/WTA全球标准,又彰显中国文化神韵。针对抖音、TikTok等全球短视频平台,定制15秒内的文化主题内容,上海侧重呈现赛事与外滩、弄堂的文化碰撞,北京聚焦赛场与故宫、长城的场景联动,通过精准投放提升国际传播互动量,借鉴温网数字化传播经验扩大全球影响力。
(三)构建协同机制,强化政策保障支撑
1. 建议国家体育总局、文旅部牵头建立京沪网球赛事协同发展机制,创设“亚太大满贯概念”,在国际推广、签证便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2. 地方实践层面,北京可将中网与“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挂钩,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国际推广;上海可将大师赛纳入“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评估体系,对赛事文旅融合项目给予税收优惠。
3. 商业生态优化层面,可借鉴温网长期赞助模式,推动赛事与金融、消费类头部企业建立10年以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稳定资金来源;逐步提高奖金规模,形成“高奖金—引强手—聚流量—提价值”的良性循环。
4. 区域联动层面,推动“中网+京津冀景区”、“上海大师赛+长三角赛事”资源互通,形成“一赛带一片、双城促全域”的文体旅融合新格局。提升中国网球赛事的国际影响力,既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京沪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有望将上海大师赛、中网打造成展示中国文化、拉动文体旅经济的“金色名片”,为全国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