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壮大集体经济,推动经济薄弱村致富

   发布时间: 2022-09-01

分享到:

文/金辉召

经济薄弱村是三农工作的重点对象,消除经济薄弱村,壮大集体经济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课题。

近期,经过调研走访村庄、查看现场、与群众聊天等形式,发现经济薄弱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经济产业发展结构单一,多元化发展不足

经济薄弱村经济产业发展单一,大部分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经济价值不高的粮食作物为主,有些村庄完全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种植水稻、蔬菜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或者利用风景区开发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项目,达到致富目的,因此助推产业多元化发展是“薄弱村攻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制约产业发展要素多,缺乏合作意识。

政策、技术、信息等制约要素作用明显,农技人员少,农业技术普及不到位。有的村庄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合种植蔬菜和水稻,但是由于政策和技术限制,目前村经济停滞不前。而条件相同的村庄,人均土地少,大约三分地,农民却靠大棚种植蔬菜,走上富裕道路。此外,相近村庄交流少,合作少,甚至封锁致富信息。

三、集体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经济薄弱村,村里基本没有任何企业,村干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缺乏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意识,不主动招商引资,引进外部企业,导致集体经济收入低,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望低,群众满意度不高。

四、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

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我要成为贫困户”这种思想比较普遍,有些人认为“国家的不拿白不拿”。个别人员隐瞒收入、隐瞒家庭基本情况,想尽办法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种认识蔓延,让“等靠要”懒惰思想严重滋生,家庭个体不愿发展,村庄集体失去了进步的动力源泉。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多措并举,助推产业多元化发展

充分挖掘村庄资源优势、特色优势,培育壮大多元产业,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增加收入,坚持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玉米、水稻、蔬菜、手工加工、旅游等主导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发展,创树村庄品牌。

二、重视人才,提供乡村致富智力支持

要加强培养本地人才,引导村民们学文化、学技能,提高本领,还要移风易俗,树牢“勤劳致富、创新致富”的思想意识,争取扶持培养一批农业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此外,还要加强外来人才引进,掀起新时代“上山下乡”热潮,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回乡创业,让他们成为农村长期致富的领头羊。

三、探索创新,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党建带村建、村社共建工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支持村集体利用“旅游 ”“生态 ”等模式,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积极实施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促进农村产品上行,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四、思想脱贫,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扶贫先扶志”,脱贫攻坚很重要的工作是扶志扶思想,要不断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帮助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薄弱村扶贫,要想全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就必须针对贫困群众“思想贫困”的实际情况,坚持扶贫先扶思想观念的思路,突出做好“思想扶贫”。要加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精神文明素质。同时,要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和农村文化教育培训力度,促使贫困群众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掌握一技之长,解开贫困枷锁,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实践能力。

五、政府扶持,落实税收减免政策

村集体兴办的各类经营性项目和建设性项目,依法依规减征、免征相关税费。对村集体新发展的二三产业项目或由村招商引资落户成功的企业,其新增税收县区财政留存部分,全额返还给村集体。严格执行小微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壮大涉农企业规模,支持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发展。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