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夏季极端气候防范措施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7-06

分享到:

文/何明秋

近日北方多地遭遇高温“炙烤”,37℃以上的高温影响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和山东等地有21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地区大范围强降雨持续,100毫米以上降雨覆盖面积达20.57万平方公里。

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上升,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未来三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将维持厄尔尼诺状态,海温指数持续上升,将会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强度的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专家表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叠加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极端天气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强。

为应对上海夏季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情况,以下问题须引起重视:

一、高温酷暑带来多种安全隐患

1、人身安全:高温天气可能导致中暑、热射病,促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也随之增大。青少年热爱户外运动且普遍缺乏医学常识,容易在高温天太阳暴晒下过量运动导致中暑,处理不当极易产生严重后果。老年人对于高温承受能力差,尤其对于那些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一旦出现中暑等症状不及时发现,就很有可能危及生命。往年时有此类事故发生,独居老人因舍不得开空调而中暑发病,社区街道应当予以重视。户外人员密集场所如地铁站进出口、景区公园排队处、事业单位露天服务窗口等容易产生人员拥堵的区域也需要重点关注。

2、生产安全:高温天气会对工业生产安全带来隐患,夏季光照时间长、气温较高,促使易燃易爆物品加速分解、气化、发热、膨胀,易造成设备超温超压,严重者可能发生爆炸事故。加之露天管道设备长时间经受太阳高温照射,老化折旧速度加快,也易发生变形、断裂情况,必须予以重视和防范。

3、食品安全:夏季高温使食品变质、腐败风险增大,尤其是露天夜市、烧烤摊、小龙虾摊这类食材暴露于室外的餐饮企业,更容易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当下较为热门的预制菜同样也存在相应风险,生产运输储存这些环节一旦出现包装破损、制冷不到位、细菌残留超标,在高温天气的作用下,会很快发展为成片食品污染。

4、电力供给:夏季作为用电高峰季度,对于全国电力系统是个考验。今年由于经济活动复苏、建设项目陆续开工等因素,城市用电量也会相应上升。须警惕今年厄尔尼诺事件是否会引起累似去年四川旱情导致的水电供给严重短缺的情况,防止突发性电力供给问题导致的社会性问题。

二、暴雨强降水增多,洪涝、雷电风险增加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在厄尔尼诺发展加强背景下,预计今年夏季我国华东南部、华中南部、西南地区南部降水易偏多,发生洪涝的风险大。恰逢上海6月后入梅入汛,上周的连日暴雨已对上海防洪抗涝体系进行了一次小考。连续的暴雨会导致城市道路街巷积水、河道水面升高、农田内涝。在进入7-9月台风活跃期后,此类问题会更加频繁的出现,目前来看本市排水防涝能力总体达标,但个别道路区域仍有积水隐患、老旧小区排水管网更新不到位,还需要加紧重视与落实。此外,如雷电、冰雹、狂风等极端天气也会对市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便,需要有关部门做好应急预案,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基于以上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重点场所加强应急处理能力。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弱势人群密集场所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强化防范意识,对于户外活动的开展必须慎之又慎。储备足量应急药品及急救器械以防万一。做好电路检修工作,警惕由于电路负荷过大、雷击、暴雨积水等原因导致的短路停电,有条件的单位备好应急电源。露天人流密集场所如地铁站、景区游乐园等,尽量加盖顶棚并使用喷洒水雾方式做好降温工作。相关场所工作人员应主动关注、帮助有中暑可能的人员,为其进行补水降温,对于情况严重者及时送医。

二、工业园区紧抓安全生产。加强工厂、园区对于设备的常规检修,充分预估极端天气(高温、暴雨、雷电、冰雹、狂风)对生产安全的影响,杜绝设备“带伤”运行。做好厂区工作人员防暑防涝工作,谨防室外作业时由于天气原因产生的人为失误。

三、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对于餐饮企业食品卫生情况,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抽查力度,严守安全底线,对于卫生条件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予以整顿。同时引导餐饮企业对食材非必要不进行露天展示,对于生鲜食品的损耗(死虾死蟹等)不得心存侥幸,必须尽快处理废弃。对于预制菜企业加强生产-运输-储存三点监管,确保冷链闭环式覆盖,防止菜品在中间环节由于管理疏漏导致变质腐败。

四、做好夏季电力保供。电力部门可运用虚拟电厂技术,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智能计量以及协调控制技术,“指挥”能源聚合平台,调度可控负荷、分布式电源、储能等虚拟电厂资源,帮助“削峰填谷”保障用电稳定。此外,发挥火电煤电企业应急调峰优势,做好高热值煤炭收储工作,防止由于干旱气候导致的水电短缺风险。引导耗电量大的企业做好错峰用电、优化产能规划,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购置储能设备,降低企业电力升级改造的一次性投入成本。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