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遗,从儿童传承着手
发布时间: 2022-12-09
文/陈碧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国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一直非常重视非遗保护,2021年非遗保护资金预算总金额为7.24亿元。截至2019年9月,我国已有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虽然从政府到社会,对保护非遗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在保护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不少非遗项目慢慢走向消亡: 如陕西的非遗项目大白杨社火,原有的通过社火祈求五谷丰登的诉求逐渐弱化,而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可以实现社火的场地条件受到限制,导致自2006年申报成功后只展示过1次.其次,非遗文化在儿童教育领域基本空白,导致下一代对非遗文化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疏远。随着非遗传人的年老离世,不少非遗项目就此消失。
上述情况带来以下思考问题:
(一)非遗保护不能再重“技艺”轻“精神”非遗项目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在表现形式上难免出现与时代脱节的现象,如果我们不去挖掘文化内涵,进行形式上的更新,以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要,结果往往只是短暂延长了非遗技艺的留存时间,从长远来看必然被时代所淘汰。
(二)非遗保护要注重人的传承文化的社会性,使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虽然现代化的媒体工具能够做详尽的记录,但是非遗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只是通过数字化工具来解决。非遗的世代相传是确保非遗传承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人的传播和传承,非遗才是有活力有生命力的。
(三)非遗的传承要从儿童做起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文化的传承要从儿童做起。如何激发儿童对非遗内在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精神的热爱,培养儿童在掌握非遗技能基础上的创新,是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儿童教育领域,要有符合儿童特色的非遗学习项目,同时采用各种方式把儿童的非遗创作在社会上进行传播,才能使得非遗项目在下一代中得到传承。
(四) 为了非遗得以传承,提出以下方面
(一)由教育部或者文化部牵头,建立“非遗小传人”项目,通过年度评选,发展出一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致力于传播非遗精神的儿童。
(二)发挥社会力量,开发针对儿童的符合时代特征的非遗系列课程。1.儿童非遗系列课程不能只是把非遗项目简单课程化,而要加入时代特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要,这就需要开发者不但熟悉非遗,而且了解当代艺术文化。就像这次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通过现代科技把传统文化再创作,成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歌舞,从而引发全社会对文物“莲鹤方壶”“簪花仕女图”的热搜。2.儿童非遗系列课程不能只是注重技艺培养,同时要重视儿童对非遗内在的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审美。儿童理解了非遗的精神内涵,才会更深层次地认同并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基础通过融会贯通,对非遗文化进行再创作,而不只是简单模仿的手工艺工匠。3.儿童非遗课程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重儿童兴趣培养。目前大专院校有一些非遗相关课程,但是普遍针对的是成人,如果我们简单拿过来教儿童,不但起不到教学效果,可能反而影响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育部在学校教育中,引入非遗文化课程,作为艺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鼓励学校把非遗课程作为学校特色。这也是符合当前教育注重素质培养,注重社会实践的大方向。(四)非遗文化传播可以借助商品传播,形成广泛的社会和商业效应。现代商业社会的商品传播有非常成熟的体系,同时商品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的建设,也非常需要有好的文化内容赋予商品更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借助品牌设计师或者独立设计师的力量,针对儿童相关的商品,进行非遗IP与商品的结合,从而借助商业的力量,使得非遗在儿童群体中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非遗保护重在传承,传承的未来在于儿童。希望通过“非遗小传人”,我们集合教育、文化、经济等各方社会力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自我更新中代代相传。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