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外地牌照车辆本市限行政策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6-12

分享到:

文/何明秋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本市居民出行意愿显著回升,伴随着经济活动逐步复苏,本市道路拥堵情况也随之严重起来。

市交通委指挥中心发布的四月份上海交通运行月报(路网篇):四月份,中心城区快速路日均流量为211.7万辆次,环比下降1.5%,为2019年的97%;高速公路日均流量为145.7万辆次,环比上升2.6%,较2019年增长13.7%;普通国道、省道日均流量分别为8.6万辆次、25.7万辆次,环比分别下降7%、4%;省界进出沪日均流量为72.1万辆次,环比上升3.8%,较2019年增长5%。

可见,目前上海市的道路拥堵状况已接近2019疫情前水平,且外牌车辆入沪流量已回升创新高。

目前有以下趋势:

1、拥堵指数高位运行。根据百度地图联合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交通大数据研究中心、赛文交通网、百度智能云编写的《2022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2023年第1季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中的数据,上海市在百城通勤高峰交通拥堵榜中排在第3名和第5名,属于“老牌”拥堵城市。

2、汽车存量逐年攀升。根据市公安局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机动车保有量达537万辆,其中汽车477万辆;2022年上海新注册登记机动车66.2万辆,新领证驾驶人25.3万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94.5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9.81%,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52.1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55.13%。2022年上海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32.7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总量的53%,与上年相比增加6.8万辆,增长26.25%。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从2019年的6.9万辆到2022年的32.7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

因此产生了如下问题:

一、拥堵范围扩大,内环限行杯水车薪。随着本市周边各区的不断建设,内环外的商圈、办公楼宇周边也聚集了相当大的车流量。目前,外牌地面限行政策只针对内环内,而对例如虹桥商业区、静安大宁商业区等位置的拥堵情况难以缓解。

二、高架地面限行时间不同,拥堵点难除。目前本市外牌限行时间为周一至周五,其中高架路07:00-20:00,内环内地面07:00-09:00、17:00-19:00,即非高峰时段外牌车可在市内畅行,此规定看似合理,但高架路的拥堵往往由地面上下匝道拥堵传导,而外牌车与沪牌车早晚高峰的方向趋同,从地面部分就开始逐渐形成拥堵。

三、加强外牌限行,有助于绿色出行发展。目前本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而周边省市新能源车推广尚待发力。通过限行政策减少市内汽车流量,降低道路负荷,对于维持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有着正向作用。同时,随着限行的强化,能够推动外来私家车向公共交通转化,达到鼓励低碳出行的效果。

持续的拥堵与不断增长的汽车保有量,为避免城市道路超出承受极限,笔者建议采取适当超前的政策调控,通过加强外地牌照车辆本市限行政策,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一、扩大限行范围区域。将内环内限行范围拓展至中环内,或针对极易拥堵区域制定限行条款。依托政府交通大数据平台,设置更为合理有效的限行区域。

二、增加限行时间。1.周一至周五延长地面限行时间区间,例如06:30-09:30、16:30-19:30,由百度交通大数据平台上的数据可见,拥堵指数在当前限行时间前后的半小时都呈现高位态势,通过调节限行时间可以更好地平抑拥堵高峰。2.增设周末及节假日限行时间,引导外省来沪人员搭乘公共交通绿色出行。

三、研究外牌新能源车差异化限行政策。对于部分技术领先、减碳降排效果显著的新能源车型,给予更加宽松的限行政策,例如高架路07:00-20:00的限行时间内,外牌新能源车可在10:00-14:00间上高架路。该举措可引导社会进一步提升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也正响应了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8日经济工作会议中“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的相关要求。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