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金融机构电话营销业务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2-08-18

分享到:

文/程伟刚

近年来,多元化的银行贷款业务迅速发展,特别是针对个人和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的业务品种越来越丰富。为了高效和低成本的推销银行贷款产品,各银行会通过自营呼叫平台或委托签约的助贷机构进行电话营销。

然而,相关风险也不容忽视。具体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AI人工智能营销电话,骚扰民众正常工作生活

很多企业或民众都接到过类似的“银行贷款业务”的AI智能或人工营销电话,例如:“我是某某银行的信贷部工作人员,系统显示您现在有一笔贷款额度给到您这边使用,您最近有资金需求吗……”;“我是某某银行的渠道,某某银行现在可以为你企业办理贷款,利率低至xx%,您最近有资金需求吗……”。此类推销银行贷款电话,已经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不必要的骚扰,同时也增加银行的声誉风险。

二、以大型国有银行为幌子,实施非法信贷中介套路

现在信贷中介的另一个套路,就是先在电话或短信中,以大型国有银行的名头短信或电话联系并拉拢客户,并且用极具有吸引力的条件吸引签约,中途却会以借款的条件不符合等为由更改方案,要求增加服务费。或者视客户的实际信用情况,转换贷款银行,或确定到底办理哪家银行的贷款。实际上,他们并不是银行工作人员,而是信贷中介。虽然银行官方客服人员明确表示,即便企业或民众通过这种方式得到银行贷款,一旦被查出问题或者被人向监管部门举报,银行会限期收回贷款,造成企业或民众的经济损失。

三、以虚假宣传和伪造资料,开展非法展业借机牟利

一些不法贷款中介机构宣称有内部渠道和专业手法,可以降低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或加快放款速度,并通过虚假营销宣传、伪造申贷材料、捆绑销售保险、收取高额费用等方式非法展业、借机牟利,不但人为抬高融资成本,而且还有可能将获取的企业或民众个人信息用于其他非法用途,有的甚至涉嫌“套路贷”等违法犯罪活动,其中潜藏极大的风险隐患。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更应该为保护企业和民众的合法权益,规范银行贷款电话营销业务,促进电话营销业务健康发展。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制定银行贷款电话营销业务的行业规范

金融机构可以借鉴保险行业电话营销的类似制度规则,如:中国保监会《关于促进寿险公司电话营销业务规范发展的通知》(保监发[2008]38号),《关于进一步规范人身保险电话营销和电话约访行为的通知》(保监发[2010]99号)等文件精神,明确金融机构信贷中介的电话营销业务经营主体资质标准,建立电话营销业务经营主体监管审查机制。保护合法签约的信贷中介机构办理民众个人和企业贷款,采取必要措施遏制非法信贷中介生存空间,及时纠正合法信贷中介机构电话营销中的违规行为。

二、建立金融机构合法信贷中介白名单制度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自有官网或手机APP及时披露白名单,并将合法签约的信贷中介机构合作的白名单到地方监管部门备案,引导客户选择正规合法的金融机构合法签约的信贷中介办理贷款的途径。也可通过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前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或手机APP申请等多种渠道办理贷款。方便企业和民众核实信贷中介机构开展业务的合法性,遏制信贷中介的违规经营活动和非法信贷中介的生存空间,有效控制银行声誉风险。

三、设立非法信贷中介营销电话的投诉平台

由市金融管理局牵头,联合各金融机构和几大电信运营商,尽快设立信贷中介违规经营活动和非法信贷中介电话营销投诉平台。方便民众和企业对信贷中介机构违规行为,及非法信贷中介机构营销电话号码予以举报和投诉。全面加强对非法信贷中介机构电话营销业务的监管力度,出台非法信贷中介机构电话营销违规行为禁拨标准,严格审查被投诉的存在误导或骚扰民众和企业的非法信贷中介机构,对其非法营销的电话号码采取禁止拨出措施,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使不愿接受电话营销服务的民众和企业免受打扰,彻底解决非法信贷中介机构电话营销误导或扰民问题。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