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微短剧票房数据发布制度的相关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5-09
文/林凯
最近两三年,微短剧成为热点,每月上线的微短剧数量达到六七百部。相应的,微短剧市场规模迅速增长,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预计市场规模有望在五年内超过1000亿元。微短剧产业链已经形成,从上游的内容来源,到中游的内容制作,再到下游的内容分发,涉及众多公司和从业者。微短剧展现了巨大的就业拉动效应,为影视行业新人提供了试水机会,促进了就业,培养了人才。
虽然市场火热,但票房数据出现冰火两重天的乱象,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爆款的票房数字在坊间、从业者间以非公开的方式快速传播,没人知道确切数字,但越传越神奇。时不时有自媒体爆料微短剧的超高收益,如《小程序短剧爆火,投资几十万,流水一个亿》、《夫妻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短剧成暴富神话》这样的标题在自媒体文章中不断出现。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诸多自媒体文章对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做了不符合事实的吹嘘,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舆论影响。
二、微短剧的平均收益率并没有吹嘘的那么高,大部分作品处于亏损状态。 主要是微短剧除了制作成本,在宣发端也会产生大量成本。最典型的就是微短剧类别之一的小程序短剧:为了获取用户的充值,播放平台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去投放广告(业内称为“投流”)。其次,在爆款作品中,投流费用与充值金额的比例很高,有些甚至超过了90%。虚高数据的广为流传,让市场参与者困惑不已。很多非专业投资者,也会被此类高收益数据所迷惑,投资入局,最终血本无归,投资陷阱屡见不鲜。
三、很多播出平台将票房数据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不愿意公开发布,即使在分享给内容制作方时,也会藏着掖着,毕竟数据与内容制作方能获得的“票房分账”息息相关,不排除平台从自身利益出发,人为调低票房数据(业内称为”扣量“)。
四、“扣量”等行为会直接导致内容制作方的利益受到侵害,影响其现金流和再投资能力,打击其创作热情。更严重的是,内容制作方与播出平台之间的信任关系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损害整个行业的声誉,影响其吸引投资和公众支持的能力。
上述情况的核心原因在于票房数据不透明。短剧播放平台从自身商业机密出发,不愿意发布数据、或者有选择地发布部分数据,导致数据不全面、不客观。可以参考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电影专资办)负责发布院线电影的每日票房数据。全国几千家影院通过统一的票务综合信息系统,实时上报影片票房、人次、场次等数据,汇总成国内票房的权威数据。为了微短剧行业能够获得持续健康的高品质发展,建议大力推进微短剧票房数据的及时、公开发布,即建立微短剧票房数据发布制度,具体措施如下:
一、由相关主管机关如文广部门出面,牵头主持微短剧票房数据的收集与披露工作,鼓励播出平台积极参与,减少数据造假和不透明操作的空间,从而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公众对微短剧行业的信任度。
二、建立统一的数据披露平台,考虑到重新搭建平台耗时长、成本高,可以让播放平台将数据提供给当下市场广为认可的数据平台,如猫眼、淘票票等。鼓励或要求播放平台跟数据平台间建立起数据推送机制,即使做不到实时推送和微短剧全覆盖,也可以退而求其次,让播放平台按天披露数据、只需要披露各平台上当日排名前十位或者前二十位的票房数据即可(这些数据覆盖总票房的80%以上,基本可以反映市场情况)。
三、建立监督机制,建议由行业主管部门对微短剧票房数据做不定期的回看审查,以验证数据的准确性,甄别违规行为。对于数据披露不力或存在数据造假行为的平台,给予惩罚,如约谈、罚款、暂停服务等,性质特别恶劣触犯相关法律的,可以考虑联动市场监督部门予以吊销营业执照。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