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AI人工智能在智慧工厂中应用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7-25
文/李奕慧
随着工业4.0的浪潮席卷全球,智慧工厂不仅代表着技术上的飞跃,更是对传统生产模式、管理方式和价值链条的深刻重塑。新技术如5G+工业互联网为智慧工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连接性和数据处理能力,推动了智能制造业的升级,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在设备智能化改造、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建设过程中,如何确保各项技术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如何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体系以及如何培养具备相关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主要问题如下:
1、技术成熟度不足。尽管AI技术在智慧工厂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和潜力,但其技术成熟度不足的问题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AI技术的成熟度不足主要体现在其对新环境的适应性上。在智慧工厂中,生产环境和生产需求可能会频繁变化,由于AI模型的训练和优化需要大量数据和时间,因此在面对新环境或新任务时,AI系统可能无法迅速适应并给出准确的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慧工厂的灵活性和生产需求适应性。
技术成熟度不足还可能导致AI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出现故障或误判,从而影响生产效率。例如,在自动化生产线中,出现的AI系统误判了物料的位置或数量,从而导致生产线的停顿或混乱。这不仅会降低生产效率,还增加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
2、数据安全问题不完善。在智慧工厂中,数据安全问题对AI人工智能与生产力的结合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工厂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生产数据、设备信息以及运营策略被集成到智慧工厂系统中,这些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智能制造的复杂性,数据安全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数据泄露是智慧工厂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一旦敏感数据被非法获取或篡改,不仅可能导致生产流程的混乱,还可能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造成损害。例如,竞争对手通过获取泄露的生产数据,分析出产品的制造工艺和配方,从而削弱原企业的市场优势。此外,还出现因客户数据被泄露,引发信任危机,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客户关系问题。
数据安全问题还体现在对智慧工厂系统的恶意攻击上。这些攻击可能来自内部或外部,目的可能是破坏生产、窃取数据或勒索企业。例如,黑客通过植入恶意软件或病毒,干扰正常的生产流程,导致设备故障、生产停滞甚至安全事故。这种恶意攻击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还会对员工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3、技术更新快与人才培训滞后。AI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新技术和算法不断涌现。在生产过程中专业人才紧缺,这要求人才储备不仅要具备当前的技术能力,还需要能够快速适应和掌握新技术。然而现在市场上的人才,受实际培训资源和时间的限制,根本跟不上最新的技术趋势。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根据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数据持续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技术研发与创新对于全面推动智慧工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种结合不仅能够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优化生产流程,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研发是智慧工厂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深入研究AI技术,不断优化算法,从而提高人工智能系统的性能和准确率。同时,生产过程中积累强大数据,持续加强技术研发,研发更为智能、高效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系统,才能持续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在技术创新方面,跨界融合,将AI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相结合,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工厂生态系统。
2、利用区块链技术等前沿科技手段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体系
在智慧工厂环境中,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体系的构建尤为重要,这主要归因于工厂运营过程中涉及的大量敏感数据和信息。随着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推进,数据已经成为智慧工厂运营的核心要素,因此,必须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体系来保障智慧工厂的稳定运行。
这一体系的建立,首要任务是明确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制定严格的数据使用和管理规定。工厂需要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团队,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并根据数据类型和应用场景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同时,加强员工对数据安全的培训和意识提升,确保每个环节都能严格遵守数据安全规定。
在隐私保护方面,工厂则应制定严格的隐私保护政策,并通过技术手段确保个人隐私不被泄露。例如,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应进行脱敏处理或使用匿名化技术,以保护个人隐私不被侵犯。
从技术层面出发,应采取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利用区块链技术等前沿科技手段,可以实现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此外,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
3、校企联合加强人才培养与扶持
AI人工智能与生产力的融合应用无疑为工厂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样的人才培养也是融合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具备AI技术和生产知识的人才是推动智慧工厂发展的关键。这类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AI技术,还需对生产过程有深入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需要建立合作,共同打造掌握AI人工智能与生产知识的人才培养体系。校企联合,加强人才培养与扶持,目前已有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及课程,但数量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的高校设立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具备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科研机构则可以采取产业研学等模式,搭建多平台技术交流,而企业则可以通过实习、培训等方式,提供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三方共同为AI技术型人才的储备贡献力量。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