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文化展览品质及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展会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 2023-03-20

分享到:

文/张皎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惠民质量水平,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配套,上海公共文化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但在过往三年,由于受疫情影响上海各类展览纷纷停办。如上海宠物展、上海游艇展、ChinaJoy、上海婚博会、环球食品展等,都是备受国内外关注及魔都人民青睐的展会名片,但这几年的停办,让魔都人民业余生活失去了很大一部分乐趣,也大大缺乏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鉴于去年以来欧美各大国家地区对会展行业逐步进行有序松绑,相依在今后的时间里,展会这一产业将重新焕发出吸睛吸金的光芒。优化文化展览的品质、提升相应服务系统,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加强国际间经济和技术交流合作,促进国经济贸易往来具有重大意义。

据笔者日常观察,目前我市各类展览可能存在如下问题:

一、小型化展览缺乏宣传力度和人气,信息发布滞后。如很多知名艺术家、画家会选择在一些相对私人的空间举办定点定向的主题展览。这类展览并非面向全社会公开,参与者有限,而不少市民对这类展览有兴趣,但苦于没有受邀渠道或者知道展览信息时已经错过展出时间。

二、部分大型展览存在形式主义现象。一些展览是由政府直接主办或者由政府出资支持的,政府在策展布展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展会内容形式不接地气或者缺少可看性艺术性,缺乏对市场主体的尊重。这类展览往往开幕时邀请各级领导、行业大咖、业内精英等出席,场面隆重盛大,但展览期间却是门可罗雀,真正有兴趣的观众或者参观者不多。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大众观展兴趣的一种消耗。

三、展览主要场地分布过于集中。目前我市大部分专业性展馆、各类先锋艺术性展览等大都集中在市中心,或者浦东、闵行这样的新兴发展城。对于非生活工作于这些城区的市民来说,观展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交通成本,特别是对出行不方便的老人、残障人士等人群而言,一定程度上也会消减观展的兴趣与热情。

展览不仅是提振信心、恢复和扩大消费的主要动力,也是展现地区文化建设、展现经济韧性、发展潜力和行业活力的主要平台之一。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借助沪上各大知名商圈景点等地举办“小而精”“精而优”的展览,以特定主题串联,化整为零。例如巧克力展览,可以以几家国际巧克力巨头为首,利用现有的巧克力博物馆、巧克力旗舰店等实体部门,形成品牌联、区域联动,一张展券既可以全部参与,也可以就近就兴趣选择其中部分;在露天广场、夜市定期开展一些“小而美”的展览,形成一个类似巧克力嘉年华的品牌性活动。商家可以提前预热发布展览信息,提出一些知识型问题,让市民通过参观展览而从中找到答案。政府应大力扶持这类展览,透过发放一部分“展览门票”的方式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或者是凭成人票儿童免费参观等形式,带动人气。

二、提前布局NFT展览。加大与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冬宫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展览馆的合作。结合NFT作品、装置艺术、音乐、表演、科技等多元化审美流派的展览内容,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结合“人工智能”“科技和创新”“元宇宙”等主题,引爆更多“爆款”展览和文化演艺活动。

三、将参观展览纳入中小学课外实践的一部分。沪上一些展览如书展、宠物展、科技展等很适合中小学生参观。结合中、小学生教育要求、符合中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展览可作为实践课程内容。每年要求学生有不少于二次的观展体验,通过参观后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培养艺术文化情操,也让学生了解展会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与运作,对有志于将来从事展会行业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启蒙与预热。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