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城市闲置空间 构建全民健身新格局
发布时间: 2025-04-30
文/沈思佳
一、引言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2024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仍仅为1.2平方米,远低于东京、纽约等国际都市。中心城区的体育设施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羽毛球、网球等运动场地至少需提前2-3天预约,高峰时段使用率超90%。与此同时,全市闲置工业厂房达120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空置率突破15%,办公楼宇空置面积超300万平方米,形成"一场难求"与"空间沉睡"并存的矛盾局面。
当前上海正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需以"空间革命"破解土地资源瓶颈。通过盘活闲置空间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既能满足市民"15分钟健身圈"需求,又能激活存量资产价值,形成"体育+商业+社区"融合发展新模式。
上海存量空间改造已经有不少实践基础,近年上海已形成三类成熟改造模式:
1. 立体空间开发:徐家汇美罗城屋顶足球场日均接待200人次,带动商场客流提升18%;外滩金融都市运动中心利用地下空间建成1.2万平方米综合场馆,服务周边的10万白领。
2. 桥下空间激活:中环北虹立交桥下建成4.6万平方米运动公园,年均服务50万人次;新虹桥中心花园高架下改造6片球场,运营首月预约量突破2万。
3. 工业遗存转型:宝山三邻桥体育文化园改造旧保温瓶厂,引入潜水、攀岩等20余项运动,年营收超3000万元。
这些实践验证了"金角银边"的开发价值,但存在政策壁垒突出(40%改造项目受制于消防验收)、运营模式单一(75%依赖政府补贴)、服务能级不足(仅32%配备智能管理系统)等问题。
二、建议
个人根据商业地产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
(一)政策赋能:建立全周期制度保障体系
1. 出台城市空间复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5+2"负面清单(化工、危化等5类禁止领域+2类限制领域),对符合条件的改造项目给予容积率奖励(最高20%)。
2. 设立城市文化体育设施更新基金,对体育设施改造项目提供贴息贷款(基准利率最高下浮30%)、税收减免(比如前三年免征房产税)等支持。
3. 建立"体育+规资+消防"联合审批机制,试点承诺制验收(先运营后核验),压缩审批时限。
(二)市场赋能:打造可持续运营生态圈
1. 推广"REITs+特许经营"模式,将经营稳定的体育场馆优质资产证券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2. 构建"基础服务+增值服务"盈利体系:基础时段(7-9点)免费开放,高峰时段实行动态定价(参考停车费调节机制),配套运动康复、体适能检测等增值服务。
3. 培育专业运营主体,支持久事体育、洛合体育等企业通过连锁化运营降低成本(单个场馆人力成本可下降40%)。
(三)科技赋能:建设智慧运动服务网络
1. 开发一站式平台,整合全市体育场馆资源,实现"空闲场地实时查、30秒在线预约、无感支付"全流程服务。
2. 在改造项目中标配智能管理系统:比如普陀百禧公园应用AI视频分析技术,场地利用率提升25%;徐家汇体育公园部署环境感知设备,能耗降低18%。
3. 建立运动健康大数据中心,为市民提供个性化健身方案,为政府规划提供决策支持(热力图分析+需求预测)。
三、重点领域攻坚
(一)实施"屋顶焕新计划"
1. 制定商业综合体屋顶空间开发指引,比如要求5万平方米以上商业体必须配置不少于800平方米运动空间。
2. 推广"政府出标准+企业出场地+专业机构运营"模式,参照美罗城案例,给予改造补贴(300元/平方米)。
(二)启动"桥下空间点亮工程"
1. 编制高架桥下空间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将中环、南北高架等22处桥下空间纳入首批改造清单。
2. 采用"主题IP+功能复合"设计:借鉴北翟路"动物乐园"主题,植入艺术装置、夜间照明系统,打造24小时活力空间。
(三)推进"园区活力再造行动"
1. 在张江、漕河泾等产业园区配建"白领运动驿站",提供午间健身、淋浴更衣等定制服务。
2. 鼓励企业将闲置仓库改造为共享健身房,最高可按改造投入的30%给予补贴(单项目最高500万元)。
四、结语
综上,盘活城市闲置空间建设体育设施,既是破解土地约束的"关键钥匙",也是提升城市温度的"民生工程"。个人建议上海可以制度创新突破政策瓶颈,以模式创新激活市场动能,以技术创新提升服务品质,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样本",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新范式。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