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火车积分优惠政策,撬动银发经济新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4-30
文/吴冰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银发经济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国家铁路集团自2025年4月1日起实施的“银发关爱计划”,为年满60周岁常旅客会员提供票面金额15倍积分优惠。这一举措看似只是积分倍数的提升简单的数学运算,实则蕴含着对老年群体需求的精准洞察。根据国铁集团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旅客在铁路出行市场中占据18%的份额,且年均增速超过7%。这一群体对出行品质的追求与经济压力的矛盾,正是积分新政诞生的现实土壤。新政实施后,老年旅客每消费1元即可获得15倍积分,相当于每趟京沪往返可多获1000积分,这不仅直接降低了出行成本,更通过“积分-兑换-再出行”的闭环机制,将刚性需求转化为持续消费动力。这种“越出行越实惠”的正向激励,让老年人在享受便捷交通的同时,更感受到社会对其价值的认可。
这一政策为上海银发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截至2024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542.22万,占总人口的25.7%,庞大的老年群体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然而,目前该政策在上海的实施效果尚未充分显现,银发经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不足,限制了其进一步壮大。
一、深入剖析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政策宣传与认知不足
老年群体信息接收渠道相对单一,对新政策的敏感度较低。抽样调查显示,政策实施初期,仅有约32%的60岁以上老人知晓“银发关爱计划”。传统宣传方式覆盖范围有限,新媒体宣传缺乏针对性,导致许多老年人未能及时了解政策内容和优惠福利,无法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二)适老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火车站和线上服务的适老化改造滞后。车站方面,老年旅客专属服务设施不足,缺乏专业引导人员,老年人在购票、积分查询兑换等环节面临诸多不便;线上服务中,铁路12306“敬老版”界面操作复杂,稳定性欠佳,方言服务缺失,本地服务热线响应不及时,严重影响老年群体的出行体验和消费意愿。
(三)政策协同与产业融合度低
上海虽已出台多项老年人交通、旅游优惠政策,但与火车积分优惠政策缺乏有效衔接。不同交通方式积分无法互通,优惠政策各自独立,未能形成合力。同时,交通、旅游、康养等银发经济相关产业之间缺乏深度融合,“积分+旅游”等创新服务模式尚未成熟,难以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消费需求。
(四)需求反馈机制不健全
目前缺乏完善的老年群体需求反馈渠道,政府和企业难以准确掌握老年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和意见建议。政策调整和服务优化缺乏依据,导致政策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精准对接银发经济市场。
二、为充分依托火车积分优惠政策,推动上海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推广,提升政策知晓度
构建多元化宣传体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全市250多个街道、5000余个社区,通过公告栏、广播、公众号等渠道,每周至少推送2次图文、语音政策解读;每月开展覆盖所有街道的社区宣讲会,每场预计覆盖50-100位老年人,以实际案例详细讲解积分获取、兑换及旅游套餐使用方法。联合本地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及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制作不少于10期专题节目和动画视频,采用普通话和上海方言双语宣传,将政策知晓率提升至85%以上。
(二)优化适老化服务供给,改善消费体验
在车站服务方面,在上海虹桥站、上海站、上海南站等主要火车站,按照每200-300名老年旅客配备1名引导员的标准,设置老年旅客专属服务窗口和引导员岗位,提供购票、积分查询兑换等“一站式”服务,协助使用自助设备。对候车区域进行升级,增加30%-50%的舒适座椅,完善引导标识,增设无障碍设施和基础服务设备。在线上服务方面,持续改进铁路12306上海地区“敬老版” 界面,每季度根据老年用户反馈进行迭代优化,增强稳定性和易用性,添加上海方言语音提示,简化操作流程至3步以内。设立不少于20人的专业客服团队的本地服务热线,确保工作日高峰时段电话接通率不低于90%。
(三)深化政策协同联动,拓展产业链条
整合公共交通优惠政策,建立联合优惠机制,对每月使用地铁、公交、火车累计超过15次的老人,给予火车积分10%奖励或5- 10%票价折扣,探索不同交通方式积分互通。联合铁路部门、旅游企业推出不少于20条“积分+旅游”套餐线路,打造10-15条配备专业导游和随队医护人员的老年旅游专线,推动交通、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银发经济产业链。
(四)健全反馈机制,精准对接需求
建立多渠道反馈平台,包括意见建议邮箱、24小时电话热线、在线问卷等,在全市火车站、社区服务中心等地张贴宣传海报。每月定期收集分析反馈信息,组织交通、旅游、民政等相关部门及专家学者召开专题研讨会,针对老年群体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反馈处理结果,形成闭环管理,根据需求动态调整政策和服务。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