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游学及夏令营市场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5-04
文/张婷婷
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我国旅游市场正在逐步有序恢复,各类游学及夏令营活动也随之迅速恢复。每年5月到10月是中国传统意义的旅游旺季,届时将有大量的学校及社会团体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参加各种主题的“游学”及“夏令营活动”,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显示,我国“游学”及“夏令营活动”呈现低龄化趋势,小学高年级学生参加游学项目的比例最高,因此对游学及夏令营相关安全问题的研究亦应及早提上日程。
且随着2021年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中小学生在学习之余有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可供自由支配,催生了游学及夏令营市场蓬勃发展。仅2022年,我国游学人数就达450万人次,游学市场规模达310亿元。在这种巨大的市场需求下,近两年兴起了大量的“游学”及“夏令营活动”机构,但总体来说,这些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目前来看,我市中小学生群体游学及夏令营活动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承办单位资质缺乏有力监管。目前举办夏令营的机构除学校、共青团等官方或公益团体外,还包括旅行社、培训机构、专门从事夏令营的各类民间机构等。其中旅行社和培训机构分别是由旅游部门和教育部门统一进行指导管理的。而相当多专门从事夏令营的机构,既没有旅行社资质也没有专业教育培训资质,因此缺乏明确的上级监管部门。
2.缺乏统一的规范操作流程标准。目前上海市有关部门并未出台有关游学及夏令营活动的统一组织标准,故而其在交通安全、住宿条件、医疗保障、饮食卫生、安全人员等标准等方面缺乏细则规定,同样缺乏统一管理规制的手段,可能导致师生在面对意外情况时缺乏应对指导措施。
3.“游”大于“学”,内容上缺乏创新:目前市场上的游学及夏令营多以“游”为主,且很多都是在形式上照搬西方的经验,在真正的“学”上面并没有深挖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拓展游学内容的文化外延,最终导致游学及夏令营变成了一种变相的高价旅游团收费形式。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可参考全国首个夏令营管理试点办法——《武汉市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管理办法(草案)》以及北京市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发布的《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规范执行细则》,采取抑或参考如下措施:
1.审核承办单位资质。旅游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应主动介入监管,出台文件和执行细则,加强对举办游学及夏令营机构的资质审核,确保其具有合法的旅游资质和培训资质。例如要求承办活动单位具有4A及其以上评级资质,5年内无安全责任事故和不良诚信记录,2年内无重大服务质量投诉,且组织单位具有从事大型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组织经历,有从事校外教育的专业队伍等;
2.明确规范操作流程要求。政府可以针对各种夏令营、游学活动等机构活动出台相关的安全标准,例如:
(1)交通安全标准。如规定夏令营或者游学线路的车辆行驶道路路线应不低于省级干线公路,单次行驶路程应控制在200公里以内,保证每人都有座位,不得使用挂靠车辆。驾驶人员应具有三年以上驾驶经验,且无严重交通违法记录等;
(2)住宿条件标准。如男女生应分区或单元布置,保证一人一床(如上下铺必须要设有安全的防护栏),床单、被套、枕套、毛巾等充足供应,具备24小时淋浴、储物室、卫生间等基础设施等;
(3)医疗保障标准。活动期间至少配备有一名身体健康的执业医师,能够熟练使用营地配备的急救设备,并将用药情况如实登记等(此外游泳和水上运动项目应配备水上救生器材及相应的游泳救生员);
(4)饮食卫生标准。如餐厅应距离污染源25米以上,具备独立食品原料存放空间、食品加工操作间,夏令营食品至少留样48小时等;
(5)安全人员标准。如配置专职安全员,每20名学生配不少于一位带队老师等。
3.成立专业的协会、用以监管规范市场:游学及夏令营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行为,且涉及的人数及机构较为庞大,建议成立专业的协会,专门用来管理规范这些游学及夏令营机构,做到全流程监管:活动前向协会进行报备审批,出现任何突发状况及时汇报,收费标准要参照协会制定的定价标准等。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