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互联网+法治体检”工作力度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11-13
文/黄挽澜
作为一项针对企业进行的公益性法律服务活动,“法治体检”在各地司法行政部门与律师协会的组织与指导下,已经持续开展了好多年,其主要通过依托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法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审查和评估,帮助企业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风险点与薄弱环节,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助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但在法治体检活动实际开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工作短板与问题,影响了法治体检的预期目标与效能。如部分企业对法治体检的重要性认识存在误区,担心开展法治体检会泄露自身的隐私与商业秘密,加之政府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企业整体的参与度不高。又如目前传统的法治体检手段相对比较单一,主要通过企业填写自查表的形式进行,表格项目过于格式化,智能化程度不高造成法律分析不够全面与精准,往往流于形式化,体现出体检报告对企业的实际需求缺少真正了解,报告内容没有触及企业主要的风险点与痛点,导致最终出台的法治体检报告过于泛化,并且缺乏实用价值与解决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法治体检的工作质效,增强法治体检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可以探索在法治体检工作中加大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力度,即通过“互联网+法治体检”的方式,以更好的服务区域企业发展,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是坚持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实现法治体检的全覆盖。通过各类互联网社交媒体,广泛宣传法治体检的重要性和有益性。坚持全过程免费,有效吸引各类企业,尤其是缺乏法治保障费用的中小微企业的广泛参与。充分利用工商联与各类商会组织的资源和企业影响力,形成推动法治体检活动的合力,扩大经营主体参与体检的覆盖面。对于重点企业可以探索提供定制化的服务项目,确保服务内容更加贴合这些目标企业的需求。推动以微信小程序、在线平台等互联网形式作为法治体检的主渠道,并将体检报告最终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有效提高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降低企业参与法治体检活动的门槛。
二是加大工作保密力度,消除企业的安全顾虑。开展法治体检前,明确体检的目的和范围,确保体检内容不涉及企业的敏感信息和商业秘密。开展法治体检中,原则上不收集企业的具体信息,重点关注企业所属行业与类型等数据,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加密、脱敏和去标识化处理,并通过专用的数据传输系统进行发送,确保开展法治体检不会泄露企业的隐私。对参与法治体检的法律服务团队成员设置差异化的信息访问权限,必要及相关的服务人员方能被允许接触商业秘密与隐私信息。
三是依托大数据精准分析,破解企业真正的痛点。运用信息化技术与各类企业信用查询工具,将体检相关信息的获取渠道从单一的企业被动作答(填写自查表),扩大到互联网大数据,形成统一的信息池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从单个自然人的主观判断上升到人工智能全面分析,进一步提升体检研判的精准性。依托互联网海量企业涉诉案例与法律法规库,综合企业的相关数据,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作答的局限性及主观性,综合分析受检企业的真实法律状况,帮助企业更加高效、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其在基础性管理以及民事、刑事和行政领域等方面的现状,并预测潜在的涉诉风险和改进空间,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举措。
四是科学设计体检项目,满足企业多方面需求。在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运营流程及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可操作性与可衡量行原则,科学设计涵盖公司治理、劳动人事、财务税务、行政争议处理等体检板块,全面满足各类经营主体的高频体检需求。对于企业员工这一群体而言,可以增设开发在线智能问答系统,通过语义理解和机器学习技术,随时准确解答员工的咨询,提升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从而满足企业法治体检的附加需求。法治体检完成后,应对体检的结果进行跟踪与评估,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和法律法规的更新,适时的对体检项目进行调整和完善,并提供后续必要的法律支持和服务。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