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加社区和公园亲子室数量并规范配置和使用规则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4-11
文/米娜
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和育儿观念的转变,母婴群体对公共设施的需求日益凸显。社区、公园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母婴室建设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上海在2023年出台了《上海市母婴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启动了新一轮母婴建设推进工作,但当前社区、公园母婴室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使用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存问题
1.基础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数量配置失衡,空间布局失当,母婴室覆盖率明显呈现出市区多,郊区少,商场多,社区公园少的分布特点,新建社区、公园普遍缺乏专项规划。
2.功能设施未达标准化要求,基本配置缺失,现有母婴室内很多未配备温奶器,直饮水机、恒温空调等,婴儿护理台尺寸不一、尿布台、哺乳椅、洗手池(带热水)、垃圾桶、电源插座等配置参差不齐。设备完善的母婴室多数集中分布在上海市中心区域大型商场或是机场高铁站内,老商场、公园、文化馆、商用办公楼及地铁站这类市民使用场景更为普遍的公共区域内,母婴室设置数量少,且设备设施不完善,空间布局不合理,很多存在以第三卫生间代替母婴/亲子室现象。
3.适儿化程度低,母婴室采用防撞包边设计,婴幼儿专用洗手台配置率不足,紧急呼叫装置安装率低。
4.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地图建设应用缺失,随身办设置的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地图功能时好时坏,经常出现点进功能搜索无果现象;存在地图上数据点位信息更新不及时,数据源管理无法统一等问题。
5.公共场所母婴亲子室使用规范不明确,绝大多数母婴室设置不允许宝爸进入,面对带娃的各种换尿布喂奶等问题只能有妈妈一人面对完成,并不利于夫妻双方共同参与的育儿理念;此外现有母婴室使用时基本存在母婴室只能一对母婴使用现象,在商场这类人流量大使用率高峰时段,一次仅供一对母婴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具体改进建议
1.构建分级供给体系
建议制定《社区公园母婴设施建设指导细则》,按服务半径500米、服务人口3000人标准配置基础型母婴室,万人以上社区增设综合服务中心。可将核酸小屋改造升级成为社区公园或靠近地铁站出入口处的流动基础爱心母婴室,为居民提供便利。
2.推行标准化建设规范
设施配置"6+X"标准:基础型须含哺乳隔间、护理台、温控设备、消毒器具、紧急呼叫、空气净化6大要素,"X"指代特色增值服务。母婴室内应张贴明确清晰的使用服务指南及相应管理制度。
以嘉定区嘉亭荟商场为例,其2楼母婴室的规划布局合理实用,母婴室标识清晰方便寻找,区域划分明确,休息区,哺乳区与尿布台分隔明确,既保证隐私,又可同时供多人使用,有效合理利用公共咨询。
3.企业自建母婴室与楼宇移动方案双轨推进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职工专属符合标准的母婴室,对于无条件的企业单位,可考虑以办公楼为依托,在物业配合下为楼内企业租户提供移动母婴室,满足职场妈妈的使用需求。
4.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建议将母婴亲子室建设纳入文明城市考核指标,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连续两次黄牌单位启动问责程序。
同时出台《公共场所婴儿护理室设施使用及管理条例》,明确使用管理规范。同时建议将“母婴室”更名为“亲子室”或“婴幼儿护理室”,将哺乳室与尿布台更换去有效分离,保护隐私的同时,明确父亲作为婴幼儿监护人,可协同使用的公共母婴室的场景区域,或是建立“父婴室”试点,真正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
希望通过构建"规划-建设-管理-监督"全链条体系,切实解决育儿家庭的急难愁盼问题,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