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公园+夜经济”发展模式,打造都市特色夜间消费环境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12-11

分享到:

文/王雷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市空间功能和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在这一背景下,“夜经济”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带动了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和形式。所谓夜经济,是指在夜间时段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包括餐饮、文化、旅游、购物等。夜经济不仅能够提升城市活力,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消费增长。根据《2024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夜间经济在国家消费战略推动下蓬勃发展,成为城市活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2024年上半年,至少有30个省份发布了81个夜游项目,中标金额共计214,672.76万元,浙江、河南、陕西、江苏、山东、湖南等地的文旅夜游项目投资力度较大,一些城市通过夜间经济政策的创新推动,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夜间消费环境。

与此同时,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社交的重要场所,具有较强的公共服务属性和生态功能。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公园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白天的户外活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探索公园的夜间经济潜力。国际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例如,纽约的中央公园、巴黎的香榭丽舍花园等国际知名公园,已通过植入多样化的夜间活动、文化演出等方式,将公园与城市的夜间经济相结合,成为市民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案例表明,通过合理规划和运营,公园完全能够在城市夜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通过打造“公园+夜经济”的模式,结合生态环境和文化创意,可以有效提升公园的利用率,延长公园的开放时长,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本地居民。然而,公园在夜间经济中的角色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推广和实施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和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园基础设施不完善,夜间活动条件不足。大部分城市公园的设计和设施仍以白天的使用场景为主,缺乏针对夜间活动的专门规划。例如,夜间照明设备不足、公共交通配套不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普遍存在。这导致许多公园在夜晚仍处于“半封闭”状态,无法充分吸引居民前来参与夜间活动。此外,部分公园的基础设施老化,夜间活动的舒适度和体验感较差,限制了夜经济的发展空间。

2、公园与周边商业联动不足。“公园+夜经济”不仅依赖于公园本身的活动,还需要与周边商业区、餐饮区等形成联动。然而,许多城市公园与商业区的距离较远,缺乏商业配套设施,无法形成“吃、玩、购”一体化的夜间消费场景。这导致游客夜间来到公园后,活动单一,消费选择有限,夜间经济的带动效应难以发挥。

3、活动内容创新不足,文化特色不突出。当前,许多公园在开展夜间活动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夜市、餐饮摊位等形式,缺乏文化创意和多样化的体验项目。这种单一化的夜间活动内容,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此外,部分城市公园的夜间活动缺乏本土文化元素和城市特色,未能充分体现出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导致吸引力有限。

4、管理与政策支持不足。公园作为公共资源,其运营涉及多方利益,现行的管理体制在推动夜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滞后性。部分城市尚未形成明确的政策支持体系,公园的夜间开放时间、活动审批流程、管理经费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影响了夜间经济的有序发展。同时,管理部门在平衡公园的生态功能与商业开发方面仍面临挑战,如何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尚无成熟的操作模式。

因此,建议:

1、完善公园基础设施,提升夜间活动承载力

夜间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为此,建议以“智慧城市”理念为引导,推动公园夜间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具体而言,应重点加强夜间照明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应用节能环保的LED照明技术,并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时调节亮度,提升夜间的光环境质量,既保障市民的安全,也避免光污染影响公园生态。此外,可在公园内增设具备夜间功能的互动设施,如智能跑道、AR/VR体验区等,结合科技创新,为夜间游客提供新颖的互动体验。

为增强公园的吸引力,还应进一步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公园内的公共卫生间、座椅、垃圾处理设施等必须适应夜间使用的需求,并提升其设计的美观性和功能性。

优化夜间公共交通与公园的衔接,如增加夜间班次和专线公交,鼓励采用共享单车、电动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并通过智慧停车管理系统,缓解夜间停车难题,提升出行便捷性。

2、构建公园与商业区的综合联动体系,提升经济协同效应

“公园+夜经济”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公园本身的场景开发,更关键在于与周边商业、文化区域形成有效联动,打造以公园为核心的综合夜间消费链条。为此,建议政府与规划部门通过区域联动的方式,将公园纳入城市整体夜经济的规划框架中。在城市规划层面,应充分考虑公园周边区域的商业业态,推动其向餐饮、文创、体验式消费方向转型发展,形成以公园为引力中心的夜间消费闭环。

政策层面应推动公园内的商业业态升级和功能复合化。可以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引入优质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园的夜间经营,并以短期租赁、集市等灵活方式,吸引特色餐饮、文创产品摊位等入驻,形成固定与临时结合的消费场景。

政府应在税收、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鼓励创新业态进驻公园和周边区域,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3、打造文化创意驱动的夜间活动内容,增强城市品牌影响

公园夜经济的生命力在于文化创意的注入。因此,建议将“文化+”战略贯穿于“公园+夜经济”的规划与实施中,以城市文化、历史遗产为基础,定制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夜间活动和项目。例如,可以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剧、民间艺术等融入夜间公园的活动,举办主题文化夜市、灯光展、艺术节等,增强公园的文化厚度和吸引力,打造具有独特文化标签的夜经济场景。

还应借鉴国际经验,创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活动形式。例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夜游体验,或通过数字投影、激光秀等方式,增强公园内的文化视觉冲击,吸引年轻人群体的关注。此外,建议与知名文创品牌、文化艺术家合作,共同策划定期文化活动,形成持续性的夜间文化IP,提升城市整体品牌形象和文化影响力。

4、健全管理机制,建立长效可持续发展模式

公园作为公共资源,其夜间开发必须在保证生态、公共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建议构建一套科学、可持续的管理机制,为公园夜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政府应出台明确的管理政策,规范公园夜间经济的运作机制,包括开放时间、活动审批、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细则,确保夜间活动与公园的生态功能相协调,避免商业化开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建议设立公园夜经济专项管理委员会,推动多方协作机制的落地。该委员会可由城市管理部门、文化部门、环保部门、社区代表、企业代表共同组成,定期评估公园夜间活动对环境、居民生活、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确保管理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监测机制,确保夜间活动中的噪音、光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保护公园的生态和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还应鼓励市民参与到公园夜间经济的管理与运营中。例如,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公众意见反馈和投票机制,收集市民对夜间活动的意见,提升活动内容的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同时,还可以鼓励市民自发组织夜间公园志愿者队伍,协助管理夜间秩序,增强社区与公园的互动性,促进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强化政策支持,推动跨部门协调合作

推动“公园+夜经济”发展需要顶层设计和政策层面的全方位支持。因此,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支持夜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制定鼓励公园夜间开放和发展的激励机制。例如,通过专项财政拨款、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公园夜间经济的试点和推广,降低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夜经济开发的风险。

还需推动跨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打破传统的部门壁垒。例如,在文化、旅游、城市规划、市场监管、交通等多个部门之间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确保政策的执行与落地。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联合办公的方式,将相关审批流程简化,提高公园夜间活动的审批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全国性文化旅游节日结合,开展大型公园夜间主题活动,提升各地的联动效应与经济效益。

6、数据驱动发展,推动夜经济精细化管理

现代经济发展依赖于数据的精细化管理。为此,建议政府部门与企业合作,建立城市夜经济的数据监测平台,实时跟踪公园夜间经济的运营情况,包括游客数量、消费习惯、活动反馈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科学评估不同夜间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运营策略,实现精准管理。

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开发“智慧夜公园”App,为游客提供夜间公园活动的在线预定、导航、互动功能,实现数字化服务的全覆盖。

政府部门可以定期发布公园夜经济的运营数据报告,为后续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并为全国其他城市推广公园夜经济提供参考。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