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育儿补贴出台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我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发布时间: 2025-08-04
文/薛文俊
国家卫健委等部委于2025年7月28日发布《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自2025年1月1日起,为所有0-3岁婴幼儿家庭发放每年3600元补贴(按月折算),预计每年惠及2000多万家庭。此举旨在降低生育养育成本,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是落实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旨在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提到,“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育儿补贴作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已经在多地实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是一项全国性的重要民生政策,面向育儿家庭全国范围全面直接发放现金补贴,将助力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预计每年惠及2000多万个婴幼儿家庭。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到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受到育儿家庭欢迎。
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发放育儿补贴。专家表示,国家全面实施育儿补贴制度,覆盖面更广、支持力度更大、政策可持续性更强,特别是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这样的支持更加重要。
从国家来看,每年补贴2000多万婴幼儿,不是小数目。这笔费用主要由中央财政支出,需综合考虑可支配财力、地区间平衡等因素,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一、主要问题
(一)补贴力度与育儿成本失衡
从整个生育行为的发展阶段来看,生育成本可以概括为生产成本、养育成本、教育成本。生产成本是通常所说的“生孩子”费用,也就是在产子行为前后所要付出的相关成本。比如母亲孕期的健康和照顾成本、分娩期间的费用、产后的产假、护理假和子女照护等。随着技术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产前检查、分娩费用、护理费用等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养育成本是子女从出生后到成年之前,要保障他 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成本。据研究显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约68万元。而本次发布的生育补贴政策每个儿童总计1.08万元,仅占平均养育成本的1.6%。一方面相较于幼儿时期,抚养3岁以上孩子所需的精力、时间与成本更高。另一方面,针对生育的整个流程中,托育、医疗、住房、教育等服务型补贴供给不足,难以应对多样化需求。
(二)现金补贴区域边际效益差异大
据统计,2024年全年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366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09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44元。城镇常住居民收入比农村常住居民的一倍还多,仅上海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便如此之大,更不用提偏远省份农村居民和一线城市城镇常住居民的差距了。收入的巨大差距直接导致相同金额的生育补贴边际效益相差巨大,对城镇常住居民的刺激可能不足。
(三)政府财政压力大
根据本次公布的政策测算,每年补贴2000多万婴幼儿,新增财政支出每年近千亿元。《方案》中明确,中央财政自2025年起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对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育儿补贴所需资金,按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但文件尚未明确具体分担比例数值。从此前一些民生领域补助资金的中央与地方财政资金分担方式来看,西部地区中央财政承担比例最高,多数为80%,地方财政承担剩余的20%;中部地区中央财政补贴比例多数为60%,地方财政承担剩余的40%。而财力雄厚的东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承担50%。根据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税收收入174972亿元,下降3.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461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公共预算支出逐年增长的大趋势下,长期提供育儿补助加大了政府财政压力。
二、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体系,因地施策
育儿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兼顾公平性与可持续性,既要扩大覆盖面,又要考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效果差异。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考虑将育儿补贴乃至其他生育支持政策与地区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挂钩,形成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向困难地区和人群倾斜,确保实际购买力不缩水。例如,每三年根据各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调整补贴金额。
(二)强化资金保障,创新补贴形式
除了生育现金补贴外,还应构建服务型生育扶持体系。促进家庭提高生育意愿,需要有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共同发力,核心在于缓解家庭的养育压力。主要的配套政策包括:扩大托育补贴券发放范围,提高普惠托育机构覆盖率,降低家庭入托成本。加大民办托育机构的税收激励,促进托育服务供给扩张;探索“教育积分”制度,多孩家庭可兑换优质学位或医疗资源;托育机构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延长服务时长,或提供“临时托管”服务;医疗机构提升产后康复、产后访视、预防接种等医疗服务水平,让产妇享受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同时将部分产后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减轻产妇的经济压力;完善育儿假制度,将男性陪产假延长,并强制企业执行,促进育儿责任共担;对多孩家庭提供公租房 户型优先选择权,或发放购房专项贷款贴息等。
(三)调动各方资源,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设置母婴室、假期儿童照料室的企业,以及对育龄母亲实行弹性工作制的企业给与一定税收优惠;对育龄父母每人每年减免一定数额社保费用等。二是支持托育机构建设。可采取公建民营的模式,由政府牵头建设并给与一定建设补贴,建成后交由专业机构运营,并根据运营情况,制定运营扶持政策。三是支持育龄女性职业技能提升,对育龄女性怀孕期间及产假期间提供低价或免费的互联网职业技能线上培训,例如人工智能、直播电商等。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