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尽快打通过期药品回收 “最后一公里”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2-27

分享到:

文/顾睁

我国约有78.6%的家庭备有家庭小药箱,却有80%以上的家庭没有定期清理药箱的习惯,全国一年过期药品大约1.5万吨。这些过期药品即使没有重新流入市场,市民的随意处理行为也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从媒体调查看,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现状仍不容乐观,随意处理过期药的现象不是个案,甚至有人从未听说过期药品可以回收,更遑论建立长效回收机制。一些地方的试点药企、医院、网络平台等联手,探索“互联网 回收”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回收效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专家建议,建立过期药品长效回收机制,加大过期药品回收宣传力度,同时推动药品包装改革,从根源上减少过期药品产生。以上是过期药品回收的现状。

目前过期药品回收存在以下问题。

一,盲目囤积药物,埋下过期隐患。2022年12月份本市出台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由于民众自我防护意识“井喷式”需求,药店出现感冒药供不应求现象,网上新冠居家自备药物清单“满天飞”,市民出于恐慌心理抢购大量药品,必然导致药品过期浪费。

二,回收意识薄弱。《中国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白皮书》显示,我国约有78.6%的家庭备有家庭小药箱,却有80%以上的家庭没有定期清理药箱的习惯,全国一年过期药品大约1.5万吨。

三,缺乏政策支持。虽然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但是只规定了生产、经营、使用药品的单位不得使用过期药,并未就家庭过期药品的回收处置作出法律规定。近年来,本市开展过家庭过期药品回收活动,但大都是阶段性的,热闹一时,过后很快归于静寂。对于公众来说,并未养成回收过期药品的意识和习惯,有的市民即使想交给专门机构回收处理,又苦于不知道药品回收点在哪里,最终只得将过期药品与生活垃圾一起扔进垃圾桶。

为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加强理智购药的宣传教育。通过大众媒体的广泛宣传,改变公众囤药的习惯,提高民众回收过期药品意识。鼓励药店采用大包装大剂量药品分拆零售方式。建议市卫健委牵头,成立药品使用和存储宣讲团,定期进社区和单位,开展OTC药品购买和储存注意事项,指导居民合理购药,防止盲目跟风囤药。建议药品监管部门加强对零售药店售药方式的监管,禁止药品“买一送一”。

二,建议明确药企责任。“解铃还须系铃人”,药品生产企业最清楚药品中包含哪些成分,容易造成哪些危害,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建议借鉴国外惯例和经验,比如,有的国家药品生产企业负责上门回收过期药品,对拆封的折价回收,没有拆封的则按照统一零售价的一定百分比回收。客户只需要付差额部分,就可以得到刚出厂的同类药品。有的国家药厂推销员上门推销药品时,会先将药品免费放在客户家中,以后每月再登门拜访一次,收取已经用过的药品费用,同时免费更换过期的同类药品。有关部门不妨通过立法明确药企的回收义务,建立过期药召回机制,运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形式,提高企业履责的积极性。

三,建议结合垃圾分类工作完善药品回收长效机制。在“生活垃圾怎么分”中以“过期药”“眼药水”“眼药水盒”“药片盒”“胶囊药片底板”“药品铝塑板”为关键字的垃圾都属于有害垃圾。而草药、中药渣属于湿垃圾,膏药、中药敷贴、药棉等属于干垃圾。建议形成合理的家庭过期药品定点回收服务网络,设立回收基金,鼓励公众交纳过期药品,通过兑换药品等形式给与一定补偿。建议建立“政府—企业—药店”三级联动机制,由药监部门牵头,成立药品回收小组,督促药企定期向药店回收过期药品,并由药店分门别类后交予药企,按照过期药品处理规程统一处理。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