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祖国“花朵“增加一个心理“园丁”——建议建立上海幼儿园及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专家团

   发布时间: 2024-03-15

分享到:

文/周征蓉

根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上海市幼儿园阶段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明显增加,有超过40%的儿童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然而,学校缺乏足够的心理辅导力量,家长不了解心理教育,导致未成年人群体,特别是在幼小衔接阶段(3-6岁幼儿)心理问题日益严峻。

一、目前幼儿园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

1、疫情期间的长时间居家隔离和线上学习给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根据上海市教育局的调查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上海市幼儿园阶段儿童的焦虑情绪明显增加,有超过60%的儿童出现了焦虑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等。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和缺乏面对面的社交互动,使得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感到孤独和无助,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产生了恐惧。

2、疫情对幼儿园阶段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疫情期间的限制,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无法正常参与集体活动和与同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导致了他们的社交能力的退化。同时,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和线上学习也使得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受到了挑战,他们更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焦躁不安等问题。

3疫情对幼儿园阶段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疫情期间,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无法亲身体验学习的乐趣,无法与老师和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这使得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下降。根据上海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幼儿园阶段的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有超过50%的儿童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对少儿心理健康关注度缺乏

1、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传授,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他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绪变化、压力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只关注学生的表面行为。

2、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心理知识和技能。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于如何识别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缺乏经验和方法。因此,他们往往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是影响他们对少儿心理健康关注度的一个因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学生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评价压力,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4、学校和教育部门对于少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近年来有一些政策和文件对少儿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和教育部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投入还不够,缺乏有效的机制和资源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三、上海义务教育阶段缺乏足够的心理老师力量

1. 缺乏足够的心理老师: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众多,但心理老师的配备数量相对较少。根据统计数据,目前上海市仅有少数学校配备了心理老师,而大部分学校并没有专职的心理老师。

2. 心理老师分配不均:即使有一些学校配备了心理老师,但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优质学校可能会配备多名心理老师,而一些普通学校则可能没有心理老师或只有一名心理老师。

3. 心理老师工作负荷过大:由于心理老师数量不足,每名心理老师需要负责的学生数量较多,导致工作负荷过大。心理老师需要面对的学生问题繁多,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情绪管理等,但由于时间和人力资源的限制,心理老师无法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需求。

4. 心理教育普及率低:由于心理老师数量不足,学校无法为每个学生提供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很多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了解不足,缺乏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和技巧,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和干预。

5. 心理老师培训不足:目前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心理老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相对有限。一些心理老师可能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和咨询工作。同时,心理学领域的知识和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心理老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对于少儿心理健康了解不足

1、家长对少儿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足。许多家长对于少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可能不了解少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和影响,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2、家长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许多家长无法准确地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加重了孩子的困扰。

3、家长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和生活,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可能只能抽出有限的时间与孩子相处,无法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心理需求。

4、社会对少儿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够。虽然近年来社会对少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有所增加,但整体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少儿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忽视或轻视,相关的政策和资源也相对匮乏。这使得家长在关注和解决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时面临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建立系统化适合上海幼儿园及中小学生的心理课程迫在眉睫。同时,需要加强学校和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提供更多的心理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

为此建议,建立一个专家团队,共同设计适合上海幼儿园及中小学生的心理课程。

具体建议如下:

1、这个团队应该由心理学专家、教育学专家、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以及家长代表组成,以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适用性。

2、个团队应该制定一个系统化的课程框架,包括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课程内容应该涵盖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压力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孩子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心理素质。

团队还应该设计一些适合不同阶段孩子观看的心理科普材料,以增加孩子们对心理知识的了解和兴趣。这些材料可以以动画、漫画、游戏等形式呈现,使孩子们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

3、团队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教授心理课程。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以确保心理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4、团队还可以为家长提供心理科普知识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发展。这可以通过举办家长讲座、提供家庭教育指南等方式实现,以帮助家长们更好地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困惑。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