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跨境支付技术革新,加速数字人民币赋能“丝路电商”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6-26
文/田奕
近年来,“丝路电商”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数字纽带,展现出蓬勃活力与发展韧性。然而,支付环节作为电子商务“血脉”所系的深层痛点,其跨境结算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不足等问题日益显现,已深度掣肘这一国际贸易新形态的潜能释放和质效跃升。积极运用我国正在探索发展的法定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e-CNY)作为技术支点,结合跨境支付前沿技术攻坚,重塑跨境结算体系生态,对赋能“丝路电商”扩链增效、深化国际合作和增强我国数字经济主导权具有全局性战略价值。
一、战略审视:优化跨境支付技术、加速数字人民币赋能“丝路电商”势在必行
“丝路电商”已成经贸新引擎,支付瓶颈亟待突破。 伴随中国与“一带一路”伙伴国家在电商贸易领域深度融合,其增长势头迅猛,贸易规模显著扩张、合作品类逐步深化至农产品、电子消费品甚至工业制品等复杂跨境领域。但资金流转“不通不痛”之困境愈发显现:根据行业评估,传统跨境结算周期普遍仍需3-7个工作日,显著滞后于商品跨境流通速度;平均费率通常高达3%-6%,叠加隐性汇率折损,严重侵蚀中小微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而支付链涉及境内外多主体与环节,操作复杂性和合规门槛也陡增了交易摩擦成本与不确定性。
数字人民币天然契合“丝路电商”支付痛点。数字人民币具备可编程支付能力、点对点即时转账、支持有限账户匿名(可控匿名)、可追溯可监管、更低交易成本、支持跨境流通探索、技术安全自主可控等独特功能优势,是突破现有传统支付结构顽疾的有力工具。其技术特质直击“丝路电商”发展痛点——可编程性可内嵌智能合约实现订单-物流-付款自动同步交割,大幅精简操作流程;无中介的点对点设计天然压缩清算路径与成本;可控匿名兼顾隐私需求与监管穿透性,提升跨境监管效能;自主底层技术保障支付链条全程安全可靠,抵御外部干扰与攻击。
抢占数字货币全球布局高地,铸就中国标准关键一环。全球经济体普遍加速推进央行数字货币(CBDC)与跨境支付技术架构布局,国际规则话语权博弈暗流涌动。率先在“丝路电商”这一战略协同区落地数字人民币试点并优化技术支撑体系,实质上是构建自主可控的国际贸易支付基础设施的关键抓手。其成功实施将奠定人民币国际化支付清算底座基础,逐步改变当前过度依赖SWIFT等中心化跨境支付体系的安全隐患,显著增强我国在数字货币治理规则和国际支付标准制定中不可替代的话语权与制度性影响力。
二、深层症结:当前跨境支付技术与数字人民币落地应用的共性问题挑战
在“丝路电商”场景中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虽价值巨大,但挑战严峻:
支付效率低下成“丝路电商”的显性掣肘。传统跨境支付犹如穿行于多国金融迷宫,银行代理链条冗长、报文转换反复校验,加之部分“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清结算系统技术老化、效率基础薄弱,支付流程耗费时间与操作负担成倍增加。资金“在路上”滞留显著拉长运营周期、压缩企业流动现金盘活空间。
高成本壁垒蚕食中小企业利润根基。各参与环节手续费、代理银行佣金、电讯费及隐藏的汇差费用层层累加,加之现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在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覆盖率尚待完善,许多“丝路电商”中小业者不得不支付较高汇兑成本以实现人民币结算,这些叠加成本吞噬着企业本就稀薄的盈利空间,大幅削弱其竞争韧性与参与积极性。
合规与风控负担沉重抑制交易意愿。“丝路电商”交易主体涉及多元司法辖区,“反洗钱”、“了解客户原则”等合规要求需在多重标准间反复核验,操作负担沉重;不同国家技术安全法规不统一且动态调整频繁,适配难度极大;而传统支付渠道天然存在信息孤岛,企业资金流向难以全面掌控,对复杂交易真实性验证亦构成深度阻碍,无形中构筑了交易隐性壁垒。
数字人民币自身跨境技术支撑体系尚未成熟。当前跨境支付中的“货币桥”(如国际清算银行牵头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研发尚处初期功能整合阶段,多币种多国协同参与的完整架构仍待夯实;支付系统与“丝路电商”各主流平台(如Lazada、Daraz、Jumia等)以及多样化的企业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之间的技术耦合与API标准协同滞后,对接效率不高且开发成本居高不下。
跨国政策壁垒与技术标准化鸿沟显著。部分沿线国家对数字货币或外国支付工具存政策疑虑甚至设立法规门槛,缺乏清晰的跨境支付协同试点规则机制来推动互认合作;同时平台间数据格式、安全接口标准差异巨大,阻碍支付信息在不同系统间无缝顺畅交换,技术生态兼容性问题成为实质性落地障碍。
跨境支付安全与隐私保护面临双重压力。敏感交易数据的跨境流动面临多重数据主权重叠问题,各国数据本地化存储要求不同,存在政策边界冲突风险;新兴支付技术自身亦面临加密技术强度持续抗压、智能合约潜在漏洞管理等安全性挑战。
三、优化路径:构建以数字人民币为核心的新一代“丝路电商”跨境支付解决方案
需构建多层级支撑体系,精准赋能数字人民币落地应用:
突破跨境支付与结算技术瓶颈:加速“多国央行数字货币桥”研发并优先扩展“丝路电商”核心贸易伙伴节点布局,构建多边直接清算高速通路,真正实现支付“点对点秒达”,并显著降低多级代理成本;推广采用通证化贸易资产(如运单、仓单),利用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承载智能合约规则,实现货物交付与货款结算触发机制自动关联运行,将传统贸易复杂流程高度自动化;构建统一的支付报文传输标准(兼容ISO 20022等国际规范),打通支付全链路信息流;开发适配高并发低延时的“丝路电商”交易场景高性能清算引擎。
强化丝路电商平台层深度融合:在大型“丝路电商”平台率先推动数字人民币网关接入融合,为商户开发一键式收结汇技术功能;打通电商平台订单系统、支付系统与数字人民币结算核心,以技术协同使资金流、信息流真正一体化贯通;深度构建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驱动的跨境贸易服务功能模块,如融资、保险、通关协同等,形成链上集成服务体系;建设平台级风控数据中枢,实现企业交易信息共享分析与管理预警。
完善账户与用户使用体验支撑:针对“丝路电商”主体多元特性,优化数字人民币钱包账户分级管理体系(如支持企业多账户归集、虚拟子账户配置);全面优化企业API接口功能,助力快速对接ERP系统,实现业务数据与资金数据实时联动与可视化管控;设计面向“一带一路”本土化商家的多语言用户界面(UI)与便捷操作流程,降低技术理解门槛,推动功能操作普及化使用。
构建多国协同的风险防御与合规架构:研发基于隐私增强计算(如安全多方计算、零知识证明)的合规数据共享技术方案,保障数据跨境验证场景中对隐私的充分守护;构建包含国际反洗钱规则引擎、跨境交易欺诈识别、全链资金追溯体系的智能化技术监管工具平台;推动“丝路电商”各方就支付数据安全分级分类与跨境传输原则达成技术性谅解备忘录(MOU),构建统一安全监管基座。
四、前瞻应对: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运行风险多维防控体系。面对技术转型伴生的多重挑战,必须前瞻布局防御机制:
系统性强化安全技术储备与动态响应能力:建立国家级支付领域安全漏洞库与专业攻防模拟靶场,持续检验数字人民币核心系统及跨境组件安全性,锻造硬核科技防御能力;推动央行、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安全技术企业共同组建“丝路电商支付安全联盟”,实现安全风险情报协同共享和应急处置联动响应机制。
筑牢“规则先导、技术实现”双重合规框架:率先在贸易便利度较高的“一带一路”伙伴国启动跨境支付协同规则沙盒测试,优先解决技术性难题(如多边交易规则互认、数据安全标准统一等);在数字人民币跨境系统原生设计时即内置适配多国监管协议的“可插拔式合规模块”,实现规则高效切换与兼容;探索建立由中方主导的“丝路电商跨境支付技术标准委员会”,将中国优势技术实践加速推广为标准参照系。
创新跨境支付安全治理协同机制:倡导设立“丝路电商数字货币支付监管常设对话平台”,形成重大技术安全与政策问题常态沟通渠道;推动监管机构与平台方探索“穿透式+双盲审计”监管技术方案,平衡监管有效性需求与商业隐私保护之间的张力,提升治理协调性与可接受度。
五、政策协同建议。将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创新纳入“丝路电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体系。
打造区域性跨境支付应用高地。 优先支持在数字基础设施扎实、合作意愿强劲的“一带一路”枢纽国家(如阿联酋、新加坡、哈萨克斯坦),构建“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创新合作区”。设立专项政策激励措施,鼓励电商平台、中国支付服务企业与当地金融机构深度合作,率先实现规模化商业运行与监管经验积累。
协同攻关核心技术壁垒。 设立国家级“丝路电商数字人民币支付技术攻关专项”。聚力解决货币桥多中心协同、智能合约安全验证、隐私数据合规处理等核心技术瓶颈,加强央行金融科技机构、大型商业银行科技子公司与头部区块链技术服务商的联合开发。
推动监管协作“沙盒”与国际规则制定。 联合关键贸易伙伴国设立“丝路电商跨境支付监管沙盒”,协同探索适应新兴支付形态的跨境监管新模式。积极参与并力争主导BIS(国际清算银行)、FATF(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等多边机制下关于数字货币跨境支付标准制定议程,主动输出中国技术主张及实践经验。
构建包容开放的丝路支付技术生态。 鼓励支付服务商为中小企业开发“即插即用”型数字人民币支付工具,提供便捷接入与管理功能支持。开展多层次跨境支付技术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深化产业生态基础能力建设,逐步将成熟技术实践转化为推动丝路经贸畅通的公共基础设施。
“丝路电商”承载着新时代贸易合作形态迭代与区域经济融合跃升的厚望,而畅通高效的跨境支付血脉是其稳健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支撑。依托我国在数字货币领域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技术积淀,以数字人民币作为核心载体,驱动跨境支付体系效能升级,不仅可实质性解决当前交易成本高企、效率迟滞、安全风控薄弱等瓶颈制约,极大释放参与企业活力,更能在更深层意义上夯实人民币国际化支付网络支点、构筑安全可靠的新型国际商贸基础设施。必须把握难得历史契机,以战略引领凝聚技术、规则和生态合力,破除现有支付障碍,使“支付通”有力带动“贸易通”、“民心通”,为中国引领共建“一带一路”迈向高标准、可持续新阶段奠定坚实数字基石。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