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徐汇滨江商业活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2-12-26
文/ 曹欣婷
上海正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首次将新型消费、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兴消费模式与空间纳入《上海市商业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 年)》研究范畴。规划中,徐汇滨江定位为规划远期的“市级商业中心”,且西岸艺术中心定位首发经济示范区。随着一江一河总体规划,上海商业格局正在逐步突破轨交枢纽叠加围合式商圈的固有模式,探索沿江、沿路的特色商业街区、首发经济示范区、夜间经济集聚区等更多布局模式,着力打造首店引领性本土品牌,为西岸绕开交通区位短板、发挥文化长板优势、走差异化特色商业路线提供了发展机遇。
徐汇滨江在发展机遇的同时,存在问题也较为明显。
一是空间布局不均匀;商业体分布零散,沿龙腾大道、云锦路两条南北纵向干线分布,整体呈带状而难以形成围合效应;核心区商业周边仅有轨交11号线,缺少枢纽型公共交通,以及沿江至腹地的横向公共交通,沿江客流的可达性,以及区域外的可达性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客流。
二是商业的闲置率上行;鉴于西岸办公人群入驻呈阶段性缓慢攀升的态势,而商业项目总体体量大,且业主分散,如未统筹好区域整体建设节奏,容易出现集中开发、同时入市的情况,给区域整体招租带来较大压力和内部竞争,造成掉铺率高、长期空铺等市场现象。另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性商业规划,叠加以建设型企业为主力的商业运营,如未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和专业性,偏离商业发展规律,或未平衡好调性高度和消费者需求之间关系,容易导致商业发展不接地气、难聚人气。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从以下方面多管齐下,进一步锻造区域整体实力,讲好西岸商业故事,实现徐汇滨江新发展。
一,统筹地区商业规划。西岸商业发展要“锻长板、扬优势”,如将西岸的商业项目单独与成熟商圈比较,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因此,应将区域整体作为一个商业综合体进行统筹规划,沿龙腾大道、云锦路两条核心南北干线,形成生态水岸绿地、美术馆大道、会展中心、购物中心、商业街区、办公、精品酒店与高端住宅等多元业态组合,并平衡好各项目开发及入市节奏,打造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文旅特色商业街区。同时,鉴于空间跨度大、路线长,应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纵、横动线规划,通过增加区内短驳交通、优化慢行路网、丰富街区式商业密度等形式,不断提升消费者体验的尺度和温度。
二,深挖产业引领赋能。西岸商业和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文化产业的日臻成熟,为西岸金融城定位顶奢十字,以及西岸梦中心打造文商旅融合的商业定位,积累了资源、品牌和客群;2018年起抢先布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创产业赛道,也为西岸传媒港商业打造智能网联特色街区提供了前提。下一步,从区域大平台统筹商业和产业资源,将西岸艺术、传媒、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标杆性产业资源为商业项目输血,形成小而精的创新体验、吸引目标客群的特色业态、本土品牌的首店效应,将产业创新转化为商业活力,也为产业成果的落地提供直达消费客群的应用场景,形成商业赋能产业发展、产业反哺商业增长的正向螺旋。
三,培育特色本土品牌。发挥西岸商业的区位特征和资源禀赋,尤其是文化、设计和科技等创意性产业的集聚优势,与南京路、淮海路等成熟商圈的高端顶奢定位形成差异化竞争,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首发经济引领性、契合西岸区域调性的本土品牌。充分发挥政府 市场双重合力,一方面依托政府在税收、租金、专项补贴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本土品牌成长减负;另一方面借助西岸文化艺术资源和滨江共建共治联盟力量,探索本土品牌共建、市场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并联动西岸区域载体资源、媒体资源进行联合推广,锻造一批从西岸走向国际的特色本土品牌。
本文内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