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文化IP带动效应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2-02
文/董夫征
2023年春节档电影票房非常火爆,据初步统计,2023年春节档(除夕至正月初六,1月21日至1月27日)电影票房为67.58亿元,同比增长11.89%;观影人次为1.29亿,同比增长13.16%;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为99.22%。春节档上映的6部影片累计票房分别为《满江红》26.06亿元,《流浪地球2》21.64亿元,《熊出没·伴我“熊芯”》7.48亿元,《无名》4.93亿元,《深海》3.59亿元,《交换人生》2.9亿元。截至2023年1月27日,全年总票房为79.15亿元,同比增长209.88%。
电影市场是距离普通民众文化产业消费最近的领域之一。电影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市场的火爆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从文化产业火爆中,也不难捕捉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消费信号,即我国居民已经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文化产业的消费,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可逆转的消费新趋势。抓住文化产业IP的风口,也是提升上海这座城市经济发展效应的一个重大动力。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当前文化产业规模增长迅速,但依旧缺乏一些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文化IP。
美国迪士尼借由迪士尼动画电影这一巨大IP,建立了包含玩具、游乐场、文旅服务等一系列衍生产品在内的迪士尼帝国。漫威影业更是借助《复仇者联盟》等超级英雄电影,与服装领域联名,建设主题乐园,生产销售正版电影周边,在世界各地取得广泛影响的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回报。
反观我国电影市场,虽然近年来好电影层出不穷,在国际电影节上也有不俗的表现,但缺乏一些能够立足于世界的大型IP,相关电影衍生品体系也尚未成熟。目前,国内电影收入的90%都来自票房和植入式广告,衍生品收入只占10%,而在好莱坞,票房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0%,其余70%都来源于其他收入。
同时,如何让成熟的电影文化IP带动上海的经济发展效应,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现提出下列建议:
一、将单一的、具有影响力的电影“IP”化,就是以驱动电影产业链围绕IP进行可持续发展,最终完成IP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的过程。 着眼于上海,就是将上海文化产业“各自为战”的现状转变为全产业链的共同进步。在此过程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公司,其他的上海文化公司、互联网公司、甚至实体制造业公司都将参与其中,涵盖了创意、投资制作、营销等多个环节,拓展了影视以外的领域,包括游戏、动漫、主题公园等等,形成IP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完成全产业链共同进步。
二、挖掘超级英雄IP,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人群感知度的上海城市IP。通过美国迪士尼和漫威影业的成功,不难看出,他们都专注于人物IP形象的塑造以及延展!而通过今年春节档的几部高票房电影,我们也有几个好的IP形象呼之欲出,例如《流浪地球2》给我们带来的流浪地球宇宙(三体宇宙)的整体概念,例如《满江红》给我们带来小人物的浓烈的爱国热情以及类似剧本杀一样的行为特征。都可以被使用作为好的文化IP加以放大,培养,延展。
三、运用产业化思路,系统构建优质的电影文化IP。甄选出文化IP中优质且可转化的经典内容故事,其次,进行角色塑造和美化,同步开发其他衍生产品,包括但不局限于生活消费品、文具、鞋帽、彩妆、盲盒、儿童商品等。结合影片宣发节奏,实时调整开发以及销售策略。并且,在ip产业化过程中,还可以外延开发元宇宙和NFT数字藏品等产品。通过ip衍生的数字藏品,可以建设数字藏品交易生态圈。
四、内容IP+文旅,进行全链条开发。打造具有上海识别度的城市文化标识,带动优质IP在新场景以及互动沉浸式体验。打造能够可持续、多元化地满足消费人群需求的丰富娱乐矩阵。以版权为核心点,进行周而复始的转化与设计。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