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源,不要让压岁钱压垮了老人
发布时间: 2024-02-06
文/张皎
春节将至,有一个话题引起关注:压岁钱快要“压”垮农村老人了。对于许多经济条件尚可的城市家庭来说,或许想象不到,压岁钱,这一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美好心意、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习俗,在很多地区却逐渐沦为一种人情压力、经济负担。这不仅是压岁钱的问题,更是时代变迁中传统价值观与现实压力的冲突。据网上新闻报道,4岁孩子存钱罐内存款8万惊呆消防员。因为孩子的存钱罐无法打开,一家三口求助昆山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们打开存钱罐后,现场所有人都惊呆了,眼前是铺满一地的百元大钞,足足有8万现金。此前,一幅“全国压岁钱地图”引发热议。地图上,东部沿海地区的压岁钱普遍要高一些,如浙江3100元,上海1600元,江苏1000元;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如陕西400元,贵州300元。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福建与广东两地,福建莆田的压岁钱高达12000元,而广东只有50元,还在坚守红包的本意:只讲“意头”,不比金钱。五元十元、一元两元,多少随意,心到即可。
随着红包金额越来越高,对于长辈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60多岁的农村老人每月收入仅2000多元,除了直系亲属,兄弟姐妹的孩子也会给老人拜年。就算每个孩子只给一二百压岁钱,一圈下来也要消耗差不多一个月的收入。他们一生辛勤劳作,本期望在晚年能够安享天伦之乐,却因压岁钱的重担而倍感焦虑。一些农村老人为了给孩子发压岁钱,不得不压缩自己的生活开支,甚至有些老人为了凑齐压岁钱,不得不借债。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对孩子们的价值观形成带来负面影响。如何引导他们理解金钱的概念,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成为重要课题。
若要使压岁钱回归本意,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努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压岁钱作为传统习俗,其初衷是传递祝福和关爱,而不是经济能力的彰显。要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农村群众树立节俭持家的家风家训,反对攀比和浪费。提倡通过倡导良好的家风、家教、家文化建设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大众对压岁钱的认知扭转过来,让其回归本源本意。
二是给农村老人减负。可以根据各地习俗,将压岁钱金额纳入村规民约,并考虑设立村内专门机构来管理和发放压岁钱,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模式。也可以参考其他一些国家发放压岁钱的形式,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按照不同标准,主要以吉祥数字和讨口彩为主,避免老人因无法承担而陷入尴尬境地。
三是创新压岁钱发放形式。可以结合传统趣味游戏的模式来发放压岁钱。例如:通过套圈、投壶、滚保龄球等传统游戏来获取红包,红包内最多放置50元压岁钱,提升春节仪式感,减少压岁钱给付压力。
四是重视家庭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孩子“压岁钱礼仪”,养成尊重老人尊重文化传统的良好习惯。例如:看到长辈可以讨要红包吗?(要主动向长辈拜年,不能主动讨要红包,要等待长辈发红包)长辈给你红包要怎么收?(用双手接过红包)收到红包后要怎么表达?(表示感谢与祝愿)收到红包不能做什么?(不能当面拆开看)看到别的小朋友也有红包不能做什么?(不能对比红包金额)……收压岁钱是传统习俗,也要有礼仪约束。合理规划压岁钱也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可以引导孩子将部分压岁钱用于公益或支持家庭活动,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让孩子感觉自己有能力支持家庭、奉献社会,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自我认知。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