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城市治理,提高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发布时间: 2025-09-22

分享到:

文/李琛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大理念。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是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复杂多变,对城市治理效能、公众安全意识和基层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承受适应能力强、恢复速度快的韧性城市,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

近年来,上海在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数字化、智能化提升空间: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仍存融合不足。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城市大脑、统一平台和物联网感知网络逐步建成,跨部门数据共享和智能化应用不断拓展,推动城市治理的可视化和精细化水平明显提升。但整体来看,治理体系融合仍不够深入,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通,资源整合和协同响应的效率仍有待提高。公共服务环节部分事项流程复杂,个性化、精准化供给不足。数据要素市场机制不健全,产业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智慧城市的集聚效应和创新高地优势仍不突出。同时,数据安全、系统稳定性和算法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底层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不足,在极端风险情境下的城市韧性还存在隐患。

二是公众参与不足,数据共享不畅。上海在极端天气风险防范与应对方面已积累一定经验,相关部门逐步加强了灾害信息发布和应急科普宣传,部分区域已开展风险地图和预警信息的应用实践。然而,整体上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仍不足,市民对潜在风险区域分布及应急措施了解不够,在灾害情境下的自我防护能力偏弱。市民在风险隐患上报、社区应急预案制定、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参与度不高。政府成果虽有积累,但专业性强而普及不够,缺少更直观、易懂的宣传方式。同时,数据开放和共享水平不高,企业虽然普遍存在风险预测和评估需求,却因缺乏权威渠道支持,难以及时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导致科学决策和应对措施受到制约。

三是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能力不足。上海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一些街镇逐步建立应急响应机制,部分高风险区域的物资储备和避难场所建设也在推进,为整体安全保障奠定了基础。但从全市范围看,基层体系仍存在短板。街镇层面尚缺乏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职责分散,人员编制不稳定,专业能力不足,且缺少安全生产执法权限,导致隐患整改落实难度大。高风险区域和老旧社区资源依然匮乏,条块分割、信息不畅、协调不力等问题突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能力不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指挥等方面仍有弱项,应急救援的实战效果有待提升。部分避难场所数量不足、功能单一,物资储备种类不全、更新不及时,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影响了应急处置的效率和可靠性。

为此,建议:

一是以数字赋能推进治理优化、服务提升、产业融合与安全保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需坚持系统观念和以人为本导向,着力在治理、产业和安全等方面全面突破。深化治理一体化,打破数据壁垒,推动城市大脑、统一平台和多级联动机制建设,实现自动感知、实时研判、协同响应的治理闭环。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推动政务云、产业云与医疗、教育、金融、制造等领域深度融合,健全数据确权、定价和交易制度,打造数字产业生态。筑牢安全底座,完善数据全流程监管制度,推动关键环节国产化替代,加强生命线工程智能化检测与冗余系统建设,提升城市应对极端风险的韧性。

二是加强风险宣传与数据开放共享。利用数字可视化手段加强社会宣传,提升公众对雨洪风险的认知及防范意识。通过政府官网、APP等平台,定期公开风险预测信息,开展防范知识和应对策略宣传,让公众更直观地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掌握必要的应急措施,提高整体应变能力。同时,建立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渠道,利用基于安全应急大模型的“随手拍”隐患识别上报系统、社区议事会等方式,鼓励公众有序参与到城市风险治理工作中。完善数据模型应用平台,为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数据获取渠道。通过公开非敏感信息,支持企业开展基于准确数据的风险评估和规划;同时,对高精度需求提供专业服务,帮助提升分析和应对能力。

三是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与提升保障能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需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全面补齐短板。街镇层面要设立专门应急管理机构,稳定专职队伍,强化专业培训,推动安全生产执法力量下沉,完善街镇应急管理网络,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统筹。建立精准的风险评估机制和智能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常态化隐患排查机制,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形成“综合+专业+社会”的救援力量体系,推广数智化工具,提升应急指挥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应急物资储备市场化,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科学规划应急避难场所,推进公园、广场、地下空间等设施的标准化改造,建立协调机制,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推进,与城市发展同步提升。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