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背景下引导教培行业转型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2-11-09
文/武昊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深入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此前,校外培训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居高,资本过度涌入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它们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反响强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 年 7 月 24 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此后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对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作出具体部署。教培行业作为重要民生行业,涉及就业人员多,影响面大,需要对其后续走向予以重视。现存的主要问题有:
1. 师资规范程度不足。教育机构教师师资问题一直存在,许多机构由于规模较小没有足够资金支持,且双减之后有经验的无业人员大幅增加,一些机构倾向招用无资质的兼职教师来进行学科培训。这样的教学会使课程质量出现隐患,尤其对于低年龄学生群体难以保障在教学上提供正确的指引与帮助。
2. “内卷”风气催生额外补习。由于线上课对学生学习有一定影响且近年来“内卷”思潮在社会普遍,家长对孩子学习焦虑存在,一些家长会将课外开小灶放在周末或是工作日的晚上,形成供需平衡;晚上结束培训时间上对于学生来说是在加重作业负担,这与“双减”的目的恰恰相反。
3. 培训教材缺乏统一标准。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开拓视野”、为未来出国就读做准备,会为孩子特地挑选国外教材,一些打着以国外知名教材为名号的机构颇受家长的信赖,殊不知这些教材可能根本不适合孩子学习,与现有教育体系脱节,还有可能是盗版教材。
针对上述问题,培训机构的进一步规范化可谓势在必行,提出下列建议:
1、增加培养优秀人才职能
教育部表示各地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每个学校都要做起来。在2022年1月17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中,提到“课后服务人员一般以本校教师为主,教师力量不足时,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体育、艺术、科技等领域社会专业人员等参与。”而彼时的教培机构可以从具备资质的体育、艺术、科技等领域社会专业人员入手,从对学生的培训转变成对专业人员及教师的技能培训,这样既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性又可以规范行业市场。这一块由于人才对于市场、社会、公办教育等都有重要贡献,政府可以对办学效果好、输出多的机构予以嘉奖。
2、打磨精品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指面向3-15岁年龄阶段(即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段)人群提供校外素质类教育培训的教育形态。2015年至2019年间,我国素质教育市场规模从2642亿元增长到5286亿元。新冠肺炎疫情给素质教育在短期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需求持续存在,且在政策严管学科教育、鼓励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需求和供给都将迎来新增长,这块应是民间机构发挥创造性与活力的领域。
如“研学游”,市场调查显示,很多家长对研学旅行这一学习方式比较认可,但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重游轻学,游而不精,使得研学旅行有时名不副实,制约学生参与有效的素质提升。开展研学旅游,要确保学生“游有所研”“旅有所学”,避免“只旅不学”。可以通过考察调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等方式,在教育和旅游的结合上研发有实效的精品产品。此外,精品教育应包括读书会、兴趣爱好培养、社会考察等多内容领域,真正为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服务。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