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难题,以政策机制引导耐心资本支持硬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 2025-09-16
文/张磊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正重塑国际竞争态势。我国正处于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硬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
真正破解“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难题,不仅关系到单个科技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亟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硬科技创新规律相匹配的资本支持体系,引导更多耐心资本投向硬科技领域,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一、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资本培育面临的核心问题
(一)资本供给结构单一,耐心资本严重短缺
目前,我国早期科技投资仍严重依赖政府引导基金和部分民营资本,真正具有产业背景和专业判断能力的市场化天使群体尚未形成规模。各地政府虽普遍设立各类创投引导基金,但在实际运作中普遍存在考核短期化、返投要求机械、让利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导致财政资金“不敢投”“不能投”与市场化机构“不愿投”并存。多地政府引导基金对子基金提出返投比例要求,缺乏对硬科技项目培育规律的尊重,未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
(二)资本专业能力与项目评估匹配度低
大多数投资机构缺乏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对硬科技项目的技术路线、团队能力和商业化前景做出准确判断。地方政府在推动基金落地和项目评审时,往往过度依赖第三方机构或专家库,自身缺乏独立研判能力,容易陷入“外行评价内行”的困境。不少地区在引进投资机构和项目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注册轻赋能”的现象,对投资机构的技术洞察力和产业赋能能力缺乏有效评估和引导机制。
(三)退出机制不畅,资本回报通道不清晰
虽然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健全,但硬科技企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落地周期长,多数企业短期内难以达到上市标准。各地在推动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方面,普遍存在服务前移不足、专业指导缺乏、政策衔接不畅等问题。S基金、股权转让平台等退出渠道建设在地方层面推进缓慢,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和操作指引,导致早期投资退出面临“最后一公里”梗阻。
(四)创新生态链条协同不畅,资本难以高效对接技术资源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投资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和利益分割问题依然突出。地方政府在促进产学研金合作方面,往往停留在活动对接层面,缺乏常态化、机制化的融通平台和利益分配机制。很多地区虽然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但存在评审机制行政化、决策流程过长、与市场脱节等问题,导致“基金林立但投不出去”“成果众多但转不了化”的现象并存。
(五)政策实施存在区域性差异,缺乏协同联动
各地在支持硬科技创新的政策实践中,存在标准不一、力度悬殊、重复支持等问题。部分地区出现“政策洼地”和“税收竞争”,导致资源错配和低效重复;不同区域间的资质互认、数据共享、监管协同等机制尚未建立,增加了跨区域投资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此外,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中,有时存在“追热点、换赛道”现象,缺乏对硬科技创新长期性和连续性的足够认识与支持。
二、国际经验借鉴
Band of Angels(天使帮)作为美国最早专注于高科技领域的天使投资组织,成立30年来已投资超过400家科技初创企业,实现97起并购退出和17起IPO退出,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建立专业化组织运作机制
通过严格的会员准入制度,确保所有会员均具有科技行业高管背景;建立系统化的项目筛选机制,包括预审委员会、行业小组和月度评审会等多层次评估流程;设定明确的会员义务要求,包括年度投资最低限额和参与尽职调查的频次要求。
(二)构建“资金+赋能”双轮驱动模式
除提供资金支持外,会员通过担任董事、提供技术指导和战略咨询等方式深度赋能被投企业;建立行业专项小组(SIG),定期开展技术趋势研讨和项目对接活动;构建全方位的资源共享网络,为被投企业提供市场、人才、技术等系统性支持。
(三)设计科学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机制
采用有限责任公司(LLC)模式组织联合投资,实现风险分散和利益共享;依托美国成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投资—培育—退出—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专业化的投后管理协调机制,确保退出过程有序高效。
三、具体政策建议
(一)建设专业化产业天使人网络,提升资本识别力与赋能能力
借鉴美国Band of Angels(天使帮)和上海天使会“社群化+专业化”机制经验,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快专业天使人体系建设
1. 建立分级分类的天使投资人认证与培训体系。由科技部牵头,联合行业协会、高校和科技园区,面向不同技术领域设置准入标准、投后职责与合规守则。鼓励高科技企业高管、连续创业者、科研带头人加入专业天使人序列。
2. 支持各地建设“硬科技天使投资社群”。以上海天使会为样板,在国家高新区试点组建“天使社群+赋能平台”——聚合产业龙头、科研机构、地方母基金,推动项目共享、尽调协作、领投带投机制建设。对表现突出的社群联盟给予财政奖励与配套基金支持。
3. 构建“投资+赋能”双轮驱动机制。参照上海天使会“科创营计划”“导师领航机制”等做法,明确专业天使在被投企业中的“价值陪跑”责任,鼓励天使投资人参与企业治理、资源引荐、场景验证等全过程赋能。
4. 完善政府引导基金考核机制。改革现有返投比例要求,建立基于长期绩效的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对投资失败容忍度。对专注早期硬科技投资的子基金,适当降低返投比例要求,延长考核周期。
(二)完善长期资本引导与风险分担机制,打造资本“容忍-陪伴”环境
1. 优化天使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由财政部、税务总局牵头在硬科技集聚区开展政策试点,扩大投资损失税前抵扣适用范围,提高抵扣比例,探索实施投资额加倍扣除试点。建立区域试点机制,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先行先试。
2. 推动长期资本扩大硬科技投资配置。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通过母基金方式扩大对硬科技创新基金的配置比例,取消不必要的投资限制。建立与硬科技投资特点相适应的长期考核机制。
3. 建立政企风险共担机制。鼓励其对产业链上下游创新企业开展战略投资,建立产业资本与创新项目对接的示范园区。支持地方政府设立硬科技投资风险补偿资金池,对投资早期硬科技项目的机构提供最高50%的风险补偿。完善投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社会资本投资风险。
(三)拓宽多元退出通道,形成早期投资的可循环生态闭环
逐步建立起“场所合法、交易可行、风险可控、政策支持”的天使投资退出生态系统,在区域股交中心与S基金平台形成互补机制,有效缓解当前“投得出、退不回”的结构性难题。
1. 加快私募股权二级市场(S基金)发展。由证监会指导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开展S基金试点,提鼓励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参与S基金投资,建立硬科技投资份额估值体系和转让平台。支持各地股交中心与社群合投平台合作,对联合投资工具进行备案登记、一年后托管挂牌,提升股权流动性,探索以“早期投资退出”为核心目标的二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覆盖“份额定价—估值标准—流动转让—监管支持”的体系化安排。
2. 完善并购重组制度体系。简化硬科技领域并购重组审核程序,对符合国家战略的并购交易给予所得税减免。建立硬科技企业并购重组统计监测机制,定期评估政策效果。
(四)构建“技术—资本—产业”协同发展生态
1. 实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陪跑计划”。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引入天使投资人早期参与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成果披露、评估和转化全流程管理体系。
2. 推动大企业建设开放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发布技术需求清单,组织创新挑战赛。对开展硬科技创新的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等政策支持。
3. 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在科创金融综合改革示范区或重点区域建立投融资机构、孵化器、研发平台协同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共享。建立跨区域资质互认机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五)加强政策协同与区域协调发展
1. 建立部际协调机制。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成立“硬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工作组”,统筹政策制定和实施,避免政策碎片化。
2. 开展区域政策试点。选择上海、深圳、苏州等硬科技资源集聚城市开展政策试点,在天使投资税收优惠、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试验。
3. 建立统计监测体系。完善硬科技创新投资统计指标,定期开展政策效果评估。建立区域间经验交流机制,推广成功做法。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