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部分大型民营企业多元扩张的潜藏风险和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 2023-11-06

分享到:

文/余宇新,张瑾

当前,我国部分选择多元化经营模式的大型民营企业陷入了困境,如曾经的房地产龙头恒大集团,在房地产之外还涉足汽车、矿泉水、足球等与主业完全不相干的行业,如今背负重债,彻底陷入困境。还有中植企业集团、正威集团、苏宁集团、威马汽车等不少知名大型民企正陷入困境,与其多元化扩展战略密切相关。多元化扩张未能让这些企业的发展进入到“主业不败、新业昌盛”的多元化格局状态,却成为反噬其发展的致命决策。

这类企业一般规模较大,不仅在行业中地位重要,而且因其涉及到众多的债权债务人以及各类金融机构,出现困境后特别容易带来大量资产质量恶化、大量失业以及相关家庭受到冲击、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累积等众多问题。

随着数字化深化发展,过去经济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中大型企业都面临着商业模式重塑、业务流程重塑、社会价值重估等系统性挑战,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会是其适应大环境变化的一种常见方式,但成功的概率并不高,对社会的影响却会很大,因此,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当下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当前大型民营企业多元化扩张的动机与风险

(一)大型民营企业多元扩张动机

大型民营企业选择多元化扩张往往是因为主业发展受到瓶颈约束,在跨行业垄断利润诱惑下做出相应的决策。

这些企业前期发展较为成功,企业战略决策常常是“一言堂”,关键决策者常常对自身发展模式盲目自信,高估自身经营能力,忽视了多元化扩张想法的产生实质上是因为自身现有发展模式已与所处行业变化的环境条件不匹配,发展瓶颈约束日益明显所致。可以说,多元化扩张常常是这些企业被动式的选择适应新环境的结果,缺乏对原有产业演变规律和企业自身要素条件等核心因素的深入思考和理性判断。像在房地产政策调控下,房地产行业不再高速发展,以致于全国百强房企几乎都被动地选择了多元化发展战略。

(二)大型民营企业多元扩张的潜藏风险

大型民营企业多元扩张潜藏风险的影响类型和程度,是由其行业地位和自身规模、企业决策特点以及宏观环境因素等所决定的。从其影响范围和风险关联角度来看,至少包括以下六大潜藏风险:

1、企业自身正常经营面临失控风险。这些大型民营企业多元化步入失败轨道的初期,“一言堂”的决策必然让原有主业的资金和人才等资源不断“输血”,而导致企业原有主营业务发展一直处于“失血”状态,企业原有正常经营很容易进入难以维系状态,最终被拖累。

2、原有行业和新进入行业有序发展都将面临失衡风险。这些大型民营企业多元化一旦失败,因为其在行业原有规模和行业影响力的存在,一是会让原有行业有序竞争结构失衡,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会下降,整个行业易进入无序竞争调整状态,也可能导致行业供应链体系崩溃式瓦解,结果使得中国在该行业的全球竞争力彻底丧失;二是这类企业多元化跨界投资往往规模巨大投资行业,易产生“鲶鱼效应”,加大新进入行业的竞争,一旦投资失败,易让其新进入行业的市场也处于失衡状态,所带来的资金和资源的客观损失将是巨大的。

3、资本市场面临扰动风险甚至带来系统性风险爆发可能。这些大型民营企业多元化发展一般都是通过外部融资方式所推动的,多元化一旦失败,其资产负债表必然恶化,对资产变卖需求增加,导致涉及的行业整体资产质量下降,偿债能力下降,在抵押贷款模式下相关行业的流动性会快速萎缩,使其债务问题更难解决。同时在金融市场日益发达的环境下,多元化一旦遇到困难,其债务风险就会骤然提高,风险传导非常容易传导波及整个资本市场,让系统性风险爆发概率大大提升。

4、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将面临失效和无法保证持续性的风险。这些大型民营企业多元化失败,经济对于流动性的需求会大大增加,尤其是涉及行业的流动性需求增加更为明显,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得不为此做出必要调整,以保证经济活动的稳定有序进行,易引起公众对政策预期的变化,带来新的经济发展问题。

5、易产生社会稳定的外溢性风险。这些大型民营企业多元化失败的社会外溢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造成集中失业冲击,大量员工同时失业,对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有序发展都是大冲击;二是公众易产生对失败追责的呼声,在互联网传播下,易产生现象级影响社会不稳定观点和事件,或在公众中形成不必要的对立冲突,政府监管部门不得不面对如何有效处理舆情,引导舆情的挑战。

6、易导致国外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平稳发展的预期改变风险。这些大型民营企业多元化失败,在国内一旦形成苗头或者现象级事件,国外投资者因为信息获取的有限性和及时性限制,容易因其自身偏见而改变对中国发展趋势的预期。这将影响到金融市场的中国资产定价、融资需求等对外经济交往;也易对中国的世界形象造成负面冲击,不利于我大国形象的树立。

二、对策建议

大型民营企业多元化发展存在潜在风险,在于其多元化发展不能形成跨界的可持续经营状态,必须不断靠外部融资的持续输入才能维系,以至于风险持续累积,最终形成企业发展的系统性风险,并外溢至行业、社会的不同层面。因此,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与管控,避免风险产生、累积与蔓延。

1、 防范风险产生的对策建议

风险的根源在于错误的多元化决策,因此,重点是提升企业决策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一言堂”的企业文化。(1)督促中大型民营企业建设完备的现代企业治理体制,促进现代科学决策流程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允许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变为公众公司,以更好地督促其建立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和科学决策流程,使其不得不接受公众的监督,减少其行为风险。而对于上市企业,则注重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避免个别个体对重大决策的影响过度。(2)需在全社会建立起合理的价值观,避免一味地把企业规模的扩张作为企业成功的标准,强调企业稳健、有序、可持续经营的社会责任价值,从而在认知上不鼓励大型企业的过度扩张,避免决策行为的过度冒险。(3)规范企业法人间的关联交易和投资行为,避免多元化发展中,不断牺牲原有产业发展利益,从而影响到原有产业正常发展。(4)强化投资备案审查,注重行业竞争有序规范,防范过度投资下的社会资源和资金浪费,避免大型民企无序大规模投资彻底破坏新生行业发展生态。

2、 防范风险累积的对策建议

多元化风险的累积实质上就是涉及资金的规模和涉及经济主体面的持续扩大,因此,重点是对多元化企业的资金持续性投资与融资工具使用的规范性进行监管。(1)通过大数据手段监控多元化大型民企关联公司的异常资金流转行为,进行预警式重点监管其资金流转与融通行为,防范其主业资金过度流向多元化新进入行业,避免企业内部风险累积和行业供应链体系的风险累积;(2)强化金融机构的信贷发放、额度授权、投向与金额变化等信息的融合与智能化异常监控,提前预警重点企业信贷资金的“拆东墙补西墙”的潜在风险,避免信贷资金风险在金融机构内部累积;(3)加强债券市场的重点监管,关注企业债和美元债的发行审批,优化企业债发行规则,防范出现借新债还旧债的情形,提前预知多元化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尽早介入,避免债务风险在金融市场内部累积。

3、防范风险蔓延的对策建议

风险蔓延主要是在挤出机制和预期机制下,让公众不得已采取防范风险措施,需尽力避免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形成一致性避险预期和行为。(1)一旦风险爆发,关键是保证企业可经营业务正常展开,立即冻结资产与债务,必要时协助引入实力企业介入经营或资产流动性变现环节,保障资产质量不迅速恶化,尽量保护其债务清偿能力,增强债权人信心。(2)金融市场上可交易债券停牌,主要金融机构牵头需尽快提出可行的资产债务重组计划,防止债务清偿风险外溢,切断债务链向金融市场传导。(3)优化信息管控,引导国内外舆情,保障信息能公开、透明、及时、有效得到传播,防止国内公众因事件进展与处置引发群体对立状态,防范国际负面影响扩散。(4)必要时,公检法等权力机构应尽快介入,避免资产处置的违法性行为出现,防范主要责任人通过各种手段避免承担应有的责任。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