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上海地铁站台座椅布局与数量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3-05

分享到:

文/王雷

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站台环境直接关系到乘客的出行体验。然而,根据媒体报道,在对上海近30座地铁站台调查中发现,各站台座椅数量相差悬殊,最少的只有4个座位(地铁站台160多米却只摆放4张椅子),最多的达到48个。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线路,也存在于同一线路的不同站点之间。除了数量上的差异外,座椅布局也不尽相同。有的站台只在两端设置座椅,乘客需要走很远距离才能找到座位。一节地铁车厢长约20米,若按6节车厢编组,整列车长约120米;按8节车厢编组,列车长约160米。加上设备空间,站台实际长度通常都超过160米。按普通人1.2米/秒的步速,走完整个站台要2分钟以上。这一距离和时间,对老人、行动不便人群或疲惫的上班族来说,确实不算短。

上海地铁大部分线路的早晚高峰运行间隔约2分30秒;在平峰时段,间隔可能在10分钟上下,站台座椅确实有需求。目前,地铁站台座椅布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规范和标准。在地铁设计阶段,座椅数量规划不够科学,开通后也没有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据了解,目前关于地铁站台座椅数量和布局没有统一标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规范和标准,综合考虑客流量、站台长度、乘客需求等因素,科学合理布局座椅数量。

2.座椅数量不足。未充分考虑乘客休息需求,忽视了站台作为休息和等待场所的功能作用。座椅等设施可能并不是站台建设中的优先考虑项。在预算分配中,站台的基本设施,如通道、安全设备等,可能得到更多关注,而座椅等休息设施的预算被忽视。

3.人流预期不准确,规划缺乏乘客参与。设计地铁站台时,可能低估人流预期,缺乏对乘客实际需求的充分调查和用户参与。

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制定规范标准。建议建立科学的规范和标准,明确座椅数量和布局要求。规范应考虑站台长度、客流量、高平峰差异、乘客需求等因素,确保在设计阶段就能够合理规划座椅布局。

2.增加座椅数量,引入多样化座椅形态和布局。建议通过重新规划站台布局,利用站台边缘空间,设置更多座椅区域。同时引入多样化座椅形态,如无靠背座椅或条凳等,以适应不同站台的空间特点。座椅布局应更加灵活,并根据站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乘客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座位。

3.设立休息区域。建议在站台增加专门休息区域,可以设置为座椅区,也可以考虑设置类似于休息台阶,为乘客提供更多选择。同时,在休息区域设置绿植、艺术装饰等元素,提升站台整体环境质量。

4.引入智能科技,提升管理水平。建议通过客流分析、列车调度等智能科技手段,更加精准地监测站台人流情况,及时调整列车发车间隔,优化站台布局。引入智能座椅等设备,提升站台智能化水平,为乘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5.站台设计与实际运行相适应。建议在地铁建设初期,充分考虑车站运行情况,确保站台设计能够灵活适应不同客流量需求。在地铁开通运行后,定期评估和调整,确保座椅设置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6.加强用户反馈机制。建立用户反馈机制,鼓励乘客就站台座椅数量和布局提出意见建议。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反馈信息,及时了解乘客需求,调整座椅设置,提升服务水平。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