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优化上海含糖饮料健康相关措施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11-09
文/姜杰
糖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素,是构成细胞和组织,调节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物质。但是过量摄入糖,会导致肥胖、2型糖尿病、脂肪肝、脱发、龋齿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相关疾病。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约占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此外大约还有3.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患病数量和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提出每日摄入添加糖不应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的建议。而我们平时一瓶300ml的可乐含糖量已经超过25g,因此,出于对全社会的公共健康(居民健康)考虑,对糖分摄入的严格控制显得至关重要。
2023年10月,上海向社会公开征求对《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其中明确,含糖饮料指在制作饮料的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且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包括三款,分别为:红色标识、橙色标识和绿色标识。其中,红色标识指“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这类标识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橙色标识指“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提示标识”,这类标识提醒“每日添加糖摄入少于25克”;绿色标识指“饮料选择指导提示标识”,这类标识指导市民“看懂营养成分表”,指导消费者优化消费选择,理性选择饮品。根据《征求意见稿》,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应用场景分为线上、线下含糖饮料售卖场所,其中线下含糖饮料售卖场所进一步分为两个主要类别:预包装含糖饮料场所和现制现售含糖饮料场所,这一细分将确保消费者不仅在购买已包装饮料时,还是点餐现场制作饮料时,都能够轻松获取有关糖分和健康的关键信息。这一健康提示标识的应用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他们在购买决策中更全面地考虑自己的健康需求,从而促进更加健康的饮食选择。这不仅有益于个人健康,还有助于全社会的公共健康改善。
但根据调研显示,这种标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购买含糖饮料的意愿,但其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一是因为消费者对每天人体摄入的食品(包括主食)是否含糖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二是消费者对所需购买的含糖饮料是否会影响健康,没有一个直接的判断;此外,还存在一些其他因素,如文化、社会习惯和广告等,也可能对消费者购买含糖饮料的决策产生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一是,在含糖饮料包装中,明确是否含有代糖。代糖是添加糖的替代品,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糖,是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它能赋予食品与糖类相似的甜味,但热量相对较低,但是食用代糖也有可能带来扰乱和破坏肠道微生物环境、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等风险。我国现行的国家标签法中,只要满足每100ml或100g食品中含糖量≤0.5g,就可以称为无糖。而这里的“糖”指的是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和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等),不包括代糖。对代糖的使用并无严格的要求和控量,因此很多食品和饮料中含糖量很少,但是添加的是代糖,即可标榜为“无糖”。从而对消费者进行了误导。因此,建议上海加大对代糖的宣传和科普,率先在含糖饮料包装中,明确是否含有代糖,对于不同种类的代糖(人工合成、糖醇类、天热代糖),在饮料包装中要有明确的标识,以便消费者进一步了解代糖,让消费者拥有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二是,对含糖饮料进行进一步分级分类。上海可以借鉴新加坡含糖饮料分级制的做法,要求生产厂家在售包装饮料须印上A、B、C、D四个含糖等级标签,A级含糖量最少,D级含糖量最多。根据规定,每100毫升所含糖分在1克(含)的饮料属于A级,并且明确规定A级饮料不得含有任何非糖代替品,每100毫升所含糖分在1克到5克的饮料属于B级,每100毫升所含糖分在5克至10克之间的饮料属于C级,糖分超过10克则是D级。被列为C或D级的饮料须在包装的正面展示等级标签。对于D级含糖饮料要有一定的限制,比如不准打广告,不能冠名活动等。较健康的A级和B级饮料,厂家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印等级标签。
三是,探讨对以含糖饮料企业采取干预措施。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含糖饮料企业在饮料中减少使用人工添加糖,或者使用健康的糖醇类代糖代替人工添加糖,以达到从源头上控制饮料中含糖过高的问题;另一方面,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各国对含糖饮料征收含糖饮料税,包括英国、墨西哥、美国、南非在内的40多个国家已经开始征收所谓的“糖税”,这一政策已经在一些地方取得了一定成功。我国也可以进一步探讨征收“糖税”的可能性,以应对不断增长的肥胖和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总之,明确含糖饮料的标示、从源头减少含糖饮料中的糖分,以及考虑实施含糖饮料税,都是有效措施。有望改善公众健康并减少与过度糖分摄入相关的慢性疾病,这需要政府、产业、学术界和公众共同努力,以确保这些措施能够成功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本文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