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放开我市中小学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若干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7-14

分享到:

文/周哲衍

根据《中共上海市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有序恢复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的通知》(沪教办[2023]2号)的文件要求,自3月31日起,上海全市1100余所具备开放条件的公办中小学校陆续恢复体育场地和文博设施向社会开放。此举为我市在经历了疫情之后,面向全民服务全市的民心重点工程之一。本次学校体育场地、文博设施的再次“开门迎客”,大大满足市民的锻炼健身、文娱活动需求的同时,也践行了文体场馆建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因此受到了社会广泛的欢迎和支持。

然而,从完善放开预约以及管理的角度来看,我市依然存在场地开放时间与需求错位、开放信息不畅、场地应急设施与预案缺失等诸多问题须亟待解决。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市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和文博设施对社会开放,实现文体设施资源共享,有助于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文体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促进全民文体健身事业的繁荣发展。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开放时间和时长与市民需求错位明显。由于“双减”政策的落地,我市公办中小学均积极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校内课后服务时间与场地开放时间重叠,导致开放时间基本以双休日为主。部分小学虽有工作日开放时间,但是时长较短基本为18:30~20:30,对“上班族”极其不友好。

开放信息不明确,信息获取途径较少。市级层面缺乏统一的平台和接口进行“信息发布”和“一键预约”,虽然“一网通办”有相关的预约功能,但并未对我市各区文体设施开放信息进行全覆盖,且信息与现实情况不符情况也十分突出。社区层面对附近中小学公众开放情况掌握程度较低,基本以校方大门公告信息为准。

此外,属地化管理、责任主体、管理成本、人员配置等制约要素,导致开放主体积极性不高。夜间开放配套设施不足,场地应急设施与预案缺失。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夜间开放设施缺乏灯光照明,安全隐患较大。

结合深圳市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完善建议:

一,优化开放周期与时长,强化“社区共享,全民参与”。为进一步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和文化设施对社会开放,化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开放周期时长之间的矛盾,建议延长周末及节假日开放时长,灵活推行周内(周一~周五)开放时间。周末、节假日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工作日“朝一暮三”开放(早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放1小时,鼓励晚上开放,夜间时长不少于3小时,建议18:00~21:00)。

二,结合“一网通办”,加快普及应用全市统一的“全民健身码”,加快建设统一信息发布平台和接口,实现发布、查询、预约一键通。建议在“一网通办”增设各区场地预约接口,实行全市各区全覆盖,各区民政、教育部门负责协调校方,及时更新开放信息和内容。同时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对社区内中小学开放设施,结合我市“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强化信息公开,简化申请预约流程,一键预约,信息共享。

三,优化场地和教学资源“双共享”,深化体教融合,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一是,积极探索体教融合特色道路,场地、教学资源双共享。打破文体场地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在教学课余时间面向市民开放,文体课程教学,最大限度发挥场地与教学资源的使用价值。二是,在开放时期,鼓励校方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统筹运营。比如夜间小学羽毛球馆和场地,可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管理运营,盘活校园“沉睡”资源,填补开放主体管理运营上的缺失,对校园文体场馆设施进行专业化、一体式管理,提高设施使用效率、提升社会效益的同时,消除学校的后顾之忧。形成以区为单位,将没有学生寄宿以及夜课的学校文化体育场馆集中起来,由属地的区教育部门按照规范要求,引入大型专业化场馆运营企业进行管理运营,收费开放的收益反哺免费开放时段的成本,减少财政投入。

四,逐步完善“夜间开放”和“应急预案”配套设施和服务供给。加强学校对外开放的每个场馆配备AED、常规急救药物和饮水设备,为市民健身文体活动提供贴身服务。同时加强相关场地的灯光设置,在与教学不冲突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校文体场所面向社会夜间开放,灯光设置建议结合上海屋顶光伏推进工作统一规划,整体实施。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