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开放与规则对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化水平
发布时间: 2025-06-30
文/贺成斌
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为全球金融领域关注的焦点。历经多年发展,上海已集聚1782家持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规模庞大,“上海价格”在国际大宗商品领域影响力渐显。然而,与纽约、伦敦等老牌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在国际化程度上仍存在明显差距。国际投资者参与深度不足、人民币金融产品国际认可度较低等问题,制约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迈向更高能级。提升国际化水平,不仅是上海金融中心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我国深度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增强国际金融话语权的关键一步。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化水平现状与困境
(一)国际市场参与度不足
尽管上海金融市场规模庞大,但在全球金融交易中的占比仍相对较低。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外资持股比例长期低于10%,远低于纽约证券交易所40%以上的国际投资者占比 。债券市场中,境外机构持有我国债券规模虽逐年增长,但仅占全球债券市场规模的1.2%左右。在衍生品交易领域,上海的市场份额不足全球的3%,与伦敦、芝加哥等衍生品交易中心差距显著。这种低参与度导致上海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削弱了其在全球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缓慢
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储备和计价货币的功能尚未充分体现。在国际支付领域,人民币的全球支付份额仅为3.5%,远低于美元(48.5%)和欧元(32.3%)。上海虽推出了“上海金”“上海油”等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交易,但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度仍有限,多数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仍以美元计价。此外,人民币金融产品种类单一,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衍生品,难以满足国际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限制了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流通范围。
(三)国际金融规则话语权缺失
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上海尚未形成足够的影响力。现行国际金融标准如巴塞尔协议、国际会计准则等,主要由欧美国家主导制定,我国在规则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较弱。在金融科技监管、数字货币等新兴领域,国际规则仍处于空白或形成阶段,上海未能及时把握机遇,提出符合我国金融发展需求的规则框架。这导致上海金融机构在开展跨境业务时,需被动适应国际规则,增加了合规成本和经营风险。
(四)制度与监管差异阻碍国际化
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制度、会计标准与国际通行规则存在差异。例如,在信息披露要求上,国内上市公司的披露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细节不一致,影响了国际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估;在资本项目管制方面,外汇兑换、资金跨境流动等限制,使得国际资金进出存在障碍。这些制度性差异不仅降低了上海金融市场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也制约了本土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
二、制约上海金融国际化发展的深层原因
(一)国际金融市场格局固化
纽约、伦敦等传统金融中心凭借百年积累的制度优势、人才储备和市场网络,形成了高度成熟的金融生态系统。国际金融资源已深度绑定在现有体系中,新进入者面临较高的准入门槛和市场壁垒。上海作为后发金融中心,在市场成熟度、规则影响力和品牌认可度上仍需长期积累,短期内难以打破现有国际金融格局。
(二)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足
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跨境资金流动受到一定限制。例如,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虽在不断完善,但额度管理、投资范围限制等仍制约国际资金的自由配置。同时,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高效的跨境支付清算系统和统一的交易平台,增加了国际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和操作难度。
(三)规则对接与创新能力薄弱
在金融规则对接方面,我国对国际金融标准的研究和转化能力不足,未能将国际规则与本土金融实践有效结合。在规则创新领域,缺乏前瞻性研究和主动布局,尤其在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新兴领域,未能及时提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规则方案。这使得上海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跟随地位,难以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四)国际化人才与服务配套不足
高端国际化金融人才短缺,既精通国际金融规则又熟悉本土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尤为匮乏。同时,上海在金融服务配套方面存在短板,如跨境法律服务、会计审计、信用评级等专业服务机构的国际化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国际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需求。此外,语言环境、税收政策、生活便利性等因素也影响了国际金融人才和机构的入驻意愿。
三、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化水平的路径建议
(一)深化金融市场开放,扩大国际参与
1. 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分步放宽资本项目管制,优先放开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外资准入限制。扩大QFII、RQFII额度,取消部分行业投资比例限制,允许国际投资者直接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跨境理财通2.0”,扩大个人跨境投资范围,促进资金双向流动。同时,加快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多元化资产配置渠道。
2. 优化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化的跨境支付清算系统,与SWIFT、CIPS等国际支付网络深度对接,提高跨境资金结算效率。推动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与国际交易所的互联互通,探索建立“沪伦通”“沪新通”等更多跨境交易机制。完善跨境金融数据流动规则,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信息共享。
3. 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开发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期货、期权合约,扩大“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创新人民币债券产品,推出绿色债券、熊猫债指数期货等,吸引国际投资者参与。鼓励金融机构设计跨境人民币衍生品,如人民币外汇期权、利率互换等,满足企业和投资者的风险管理需求,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的使用频率。
(二)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增强话语权
1.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与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常态化对话机制,定期举办国际金融论坛,分享金融监管、市场发展经验。推动上海金融机构与国际机构的战略合作,参与国际金融组织的项目合作,提升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参与度。例如,支持上海金融机构加入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参与全球衍生品市场规则制定。
2. 推动规则标准国际化:成立国际金融规则研究中心,加强对巴塞尔协议、IFRS会计准则等国际标准的研究与转化。在绿色金融领域,主导制定“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标准,推广“上海碳交易标准”;在数字货币领域,提出跨境数字人民币支付规则框架,争取在国际数字金融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动。鼓励本土金融机构在国际业务中应用中国标准,逐步提升标准的国际认可度。
3. 构建全球金融治理新机制: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建立区域性金融合作机制,如亚洲金融稳定理事会。发起设立国际金融科技联盟,联合全球主要金融科技企业,共同制定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数据隐私保护等规则。通过构建新机制,打破现有国际金融治理格局,为我国争取更多规则制定权。
(三)优化国际化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
1. 完善政策与制度保障: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国际金融机构落户上海,在税收优惠、行政审批、外汇管理等方面给予便利。建立跨境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引入国际仲裁机构,参照国际通行规则处理金融案件。推进会计、审计等制度与国际接轨,统一信息披露标准,增强市场透明度和可信度。
2. 加强国际化人才引育:实施“全球金融英才计划”,对引进的高端金融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减免、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支持高校开设国际化金融课程,与国际知名院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国际化人才培训基地,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业务能力。同时,打造多语言金融服务环境,吸引国际金融人才长期定居。
3. 提升专业服务国际化水平:培育本土国际化专业服务机构,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拓展国际业务。引进国际知名专业服务机构,通过合作提升本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建立专业服务机构国际认证体系,推动本土机构获得国际认可,为上海金融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深化开放、规则对接、环境优化等方面协同发力。通过扩大市场开放吸引全球金融资源,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话语权,优化发展环境增强竞争力,上海有望逐步缩小与传统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在全球金融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强大动力。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