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升市郊菜篮子食品安全性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7-03

分享到:

文/顾荣华

市郊多地反映,一些农田承包户,为了提高经济作物产量及上市速度、确保食品光鲜亮丽,消灭虫害病菌,竟然违规喷洒明文禁售农药(例如甲胺磷,2007年起禁止在国内生产流通;百草枯,2012年停止批准,农业部都有明文规定)。这类产品在本地农资渠道明文规定严禁流通使用,应该是从异地非正规渠道弄来的。同时,在种植和售卖农产品的过程中,违规超量使用农药,违规使用催熟剂、激素等行为,对餐桌上的食品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典型事件如在大棚里栽种绿叶菜:先在地上全部喷洒农药,让杂草全部死掉,然后用小拖拉机翻耕一遍,撒籽载种。在绿叶菜快收成上市前段时间,多次打药水,确保无蚜虫等,看上去光鲜亮丽,没有被虫咬过,换句话说,整个过程虫子就没法存活。绿叶菜采摘后,在农田里事先挖好的大坑中,用水浸泡,一则是为了增加重量多卖钱,更关键的是在水里撒入类似激素类的药水,让绿叶蔬菜在短期内常保新鲜。

据了解,各乡镇农业管理职能部门,一般都设有专人专岗,对各农业田间地头负有随机抽检取样的职责。若发现取样发现存在不合格项,主要以训诫整改为主、经济处罚为辅。另一方面,在农贸市场菜场、批发市场等消费终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针对果蔬类的农药残留检测项目,相对比较单一,一般以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农药残留检测为主,由于是随机抽检,检测结果数据是否能及时上传、处罚力度大小,往往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要确保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但上述涉及食品安全的违规问题的安全隐患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农业承包户这类违规、超量超限使用农药、催熟剂、激素的做法,尽管每次都是微量,但日积月累,终会引发人们身体组织的各类病变。二是违规、超量超限使用农药激素等,对于土壤、附近水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长期性的,土地板结、水质污染,鱼虾类及微生物大面积死亡,或者携带农药残余,又间接循环反噬到人类自身。

食品安全是民生根本问题,因此有以下建议:

一、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市场监督局和三农部门、公安部门联动执法,对于违规使用禁售农药,应追根溯源,跨地区、跨省市一查到底,将非法制售窝点基地连根拔除,涉及当地利益保护伞的也要依法追责。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农贸市场菜场、批发市场日常抽查到的超量使用农药的案件;对于12345热线、群众举报的涉及食品卫生安全的案件,上述诸部门也需要信息及时共享,协同办案。

二、基层检查强化,各乡镇基层农业管理部门对辖区内的农田承包及栽种要网格化管理、各项数据要有底数,对违规违纪问题负首要责任。农业管理部门根据农田承包户的承包面积、栽种品类及数量,与农资农药售卖渠道的数量进行比对,结合承包户的实际栽种情况、承包户诚信档案、历年来承包栽种记录,进行综合评判,根据其各项记录(包括群众反馈)予以复核及奖罚。当地的农资农药等经销零售渠道,对农药类农资产品严格管控,必须实名售卖登记,并定期(如每月)把各项售卖记录上报给当地村镇农业管理部门。

三、规则更新与公示,对于违规使用禁售农药、超量喷洒、违规药水浸泡等行为的农田承包户,综合研判、从重处罚。一经发现,除了正常经济处罚外,还要记录在个人诚信档案,对于其再次承包农田及其他经济行为,予以限制及警示。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