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优化国内航班充电宝携带规定,构建国际旅客友好型出行环境

   发布时间: 2025-10-11

分享到:

文/乐嘉澍

随着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复苏,现行国内航班关于充电宝须具备“3C认证”的规定,正日益成为影响国际旅客出行体验的一个堵点。由于入境前后缺少有效的信息触达渠道,大量外国游客因携带无3C标志但符合国际安全标准的充电宝而在国内中转时被阻,普遍面临被动违规、财物损失及后续行程不便等问题。单一的“没收”处置方式不仅激化现场矛盾,更因标准适用性问题可能影响我国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为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本文建议跳出“堵”的单一管理思维,转向“疏、导、服”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建议通过构建全链条信息告知体系、提供多元化现场服务方案、探索创新监管模式以及建立多方协同工作机制等四个方面,在坚守航空安全底线的同时,全面提升服务的人性化与国际化水平,切实优化国际旅客的在华旅行体验。

一、 问题反映

民航部门出于安全考虑,严格执行充电宝的相关携带规定,其中“必须有清晰、全面的产品标识(含3C认证)”在国内已深入人心。然而,该规定在国际旅客中转场景下,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信息告知缺位,旅客被动违规。 从国际机票预订、海外值机到航班落地后的入境通关,全程几乎没有针对性的官方多语种提示。这导致绝大多数外国游客对3C认证规定一无所知,直至国内航段安检时才被告知,不仅延误行程,也让旅客产生“不被尊重”的负面观感。

2. 处置预案单一,激化现场矛盾。 安检现场对不合规充电宝的处理方式通常只有“没收”或“自弃”两种,缺乏人性化弹性。外国游客不仅面临财产损失,更因语言不通、不熟悉国内共享充电宝等服务,导致后续行程陷入无电可充的窘境。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容易引发旅客的不满、投诉,甚至升级为现场冲突。

3. 标准适用争议,或损国际形象。 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的充电宝虽无3C认证,却普遍拥有CE(欧洲合格评定)、FCC(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认证)等国际公认的安全认证,在全球航空旅行中被广泛接受。在国内中转时,仅因缺少中国标准而将其拒之门外,显得僵化且缺乏说服力,可能让外国游客对我国的营商环境和市场开放度产生误解,甚至通过外交途径寻求帮助,造成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和负面国际影响。

二、 相关建议

为打造与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匹配的国际一流航空服务,建议民航、机场、文旅等多部门协同发力,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性优化:

1. 构建“前置-途中-现场”全链条信息告知体系

一是强化“前置”预警。 协调国内外航空公司、线上旅行社,在国际旅客购买含中国国内航段的机票时,通过页面弹窗、订单详情备注等方式进行显著提示。同时,制作标准化的多语种电子告知单,提供给各大航司,由其在旅客出行前通过电子邮件推送。

二是实现“途中”覆盖。 在飞往中国的国际航班上,特别是在降落前,通过机上广播、娱乐系统屏幕显示等方式,进行温馨提示。在国际到达的廊桥、海关与边检等候区、行李提取大厅等关键节点,利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简明扼要的多语种提醒视频。

三是优化“现场”引导。 在中转安检区域前至少50米处,设立醒目的“充电宝规定检查/服务站”,由服务人员或智能机器人提前介入,主动为旅客检查并提供解决方案,避免旅客到了安检口才发现问题,造成通道拥堵和被动局面。

2. 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现场服务解决方案

一是设立“智能寄存与邮寄”服务。 在安检口附近设置智能储物柜,支持国际信用卡、海外电子钱包等多种支付方式,供旅客临时寄存。同时,与国内主流物流公司(如邮政、顺丰)合作,开设“一站式”邮寄服务柜台,帮助旅客将充电宝邮寄至其在华的下一站酒店、离境机场,乃至直接寄回其本国,将“损失”变为“选择”。

二是建立“合规能源补给”站点。 联动国内共享充电宝头部企业,在国际到达和中转大厅增设租赁点,并提供多语言操作界面。同时,机场可与品牌方合作,设立经过认证的充电宝“平价租赁/销售”专柜,确保国际旅客能方便地获得合规的替代品。

三是推行“服务凭证”制度。 对于被暂扣的充电宝,应向旅客出具正式的多语种凭证,详细说明原因、物品信息及后续处理方式(如保管期限、领取或邮寄流程),体现管理的规范性和对旅客财产权的尊重。

3. 探索“刚柔并济、内外兼容”的创新监管模式

一是积极推动安全标准国际互认。 建议由国家民航局牵头,组织技术专家研究CE、FCC、PSE等国际主流安全认证与我国3C标准在核心安全指标上的异同。在确保飞行安全的前提下,逐步采信部分国际认证,或制定一份“国际认证白名单”,豁免清单内的产品。

二是针对特定旅客群体实施便利化措施。 可考虑对持有144小时过境免签、短期旅游签证的外国旅客,实行“首件自用豁免”政策。即其携带的第一件、有清晰国际安全认证标志、无破损的自用充电宝可予以放行,体现管理的温度。

三是建立“品牌信誉”清单。 联动市场监管总局与海关,建立一份国际知名、信誉良好、历史上安全记录优秀的充电宝品牌“白名单”。对于清单内品牌的产品,即使无3C标志,安检时也可简化查验程序或予以通过,实现从“认证”管理向“风险+信誉”管理的模式创新。

4. 建立“多方联动、社会共治”的协同工作机制

一是明确跨部门协作机制。 由民航局牵头,联合文旅部、商务部、移民局、市场监管总局等,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将提升国际旅客出行体验作为共同目标,协同解决政策衔接、信息共享等问题。

二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监督与服务。 机场可聘请由在华外籍人士、留学生等组成的“服务体验官”,定期对相关流程进行体验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鼓励和引导相关行业协会、商会参与政策宣传和行业自律。

三是设立畅通的反馈与改进闭环。 在机场官方网站、App、咨询柜台等处,设立专门的国际旅客服务反馈渠道,收集并定期分析相关投诉与建议,形成“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评估效果”的持续改进闭环,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入境旅游正加速回暖。在此背景下,每一处服务细节都共同构成了国际旅客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与“最终评价”。当前国内航段的充电宝携带规定,正是一个亟待从“刚性管理”向“精细化服务”转型的关键节点。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