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好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设施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10-29

分享到:

文/邱鲁萍

水产养殖尾水是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或养殖结束后由养殖水域向自然水域排出的不再利用的养殖水。在养殖中,应建立规范的尾水处理设备,将尾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以崇明区为例,水产养殖面积3万多亩,其中成蟹0.55万亩,扣蟹2.46万亩。年产商品蟹450吨,年产蟹苗种4030吨。在2021年,农业农村委大力实施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项目均顺利通过市级验收,标志着全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崇明养殖水域的生态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上海崇明区水产养殖户基本上都进行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治理点的建造。但是最近发现,尾水治理点竟变成养殖户口中的“花架子”。

通过这两年的观察和分析,养殖户真正用到尾水处理点进行处理后再排水到公共水域的情况基本很少,出现停运状态。有些养殖户甚至把尾水处理设施里面的水泵、运行设备都拆除了,在尾水处理池里面进行养殖,反映出如下问题:

1、养殖户思想意识淡薄

许多养殖户认为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崇明区大多以扣蟹养殖为主,扣蟹养殖的传统观念,就是一年就排一次水,等扣蟹长大以后才排水,为了这一次排水,就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往尾水治理点里面进行处理后排出,可能更看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长期的生态和健康效益。同时地方政府和辖区农业部门在水产养殖业的引导和教育方面可能做得不够,导致养殖户缺乏改进生产和管理的知识和技术。

2、未因地制宜进行尾水改造

很多水产养殖的尾水改造是由几个塘进行合并处理在一个尾水点位进行排放,这就导致有可能2到3个养殖户共用一个尾水点位,土地租金、电费支付、人工成本等问题矛盾出现,导致大家主观上可能就不想用尾水治理点。

3、尾水运维情况未得到重视

近两年来,尾水治理点用到的设施设备日久暴晒,风吹雨打下,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养殖户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后,有可能未得到妥善处理。

关于以上问题,有如下处理建议:

1、把渔业投入品进行源头控制,对投入品进行优化,减少残渣产生,有关部门多举办科学养殖培训班,及时引导合理使用渔药,减少药物残留。

2、注重生态修复的原则,因地制宜,根据河塘实际周边情况,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如构建人工湿地,提高尾水的自然净化效率。

3、尾水处理上需要技术创新,传统的尾水处理耗时耗力耗财,还占用土地,开发低成本、高效能的尾水处理技术,如微生物处理、纳米技术等。

4、尾水处理点政策补贴支持,建立多部门统一标准的尾水处理点政策,对尾水处理点产生的费用有适当的补贴,增加养殖户信心,提高环保意识和治理能力。

5、尾水处理点可以由企业进行运维,政府招投标相关资质企业,进行尾水处理点设施设备的维护和运行,并采取试用期制度和一年轮流制。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