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导民间力量参与九段沙保护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9-05
文/金建海
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河口湿地之一,位于长江口外南北槽之间,由上沙、中沙、下沙和江亚南沙四个沙洲及周边水域组成,总面积约420.2平方公里。九段沙是由长江携带入海的泥沙淤积而成,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价值,是长江口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和候鸟栖息地。九段沙的植被主要为芦苇、互花米草等五种植物,动物主要有中华鲟、白鲟、小天鹅、小青脚鹬等国家保护的珍稀物种。
近年来,九段沙管理中心在保护区内建设了简易码头、管理站、指示牌、警示牌和界标等设施,并购置了交通艇、执法小艇和登陆艇等水上工具,加强了对保护区的巡查和监测。同时,九段沙管理中心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和宣传活动,举办湿地科普教育、志愿者培训、环境宣传等活动,提高了大众对九段沙湿地的认识和关注。
尽管九段沙管理中心在湿地保护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和成绩,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湿地保护区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目前,对于九段沙湿地的保护,主要依据《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这一地方性规章,而缺乏更高层次的法律依据。该规章虽然划定了保护区的范围和分区,并对保护区内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活动进行了规范,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明确或不适用的问题。例如在划定核心保护区时没有考虑到珍稀动植物的分布和迁徙情况,在禁止或限制人类活动时没有明确界定什么是必要的科研和管理活动,在规定违法行为和处罚措施时没有明确责任主体和执法机构等。
二.管理机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据了解,九段沙管理中心目前为六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核定28人,内设机构4个,现有人员配备26人,对标国家级保护区的定位和420平方公里的管理区域,人员配备不足。九段沙管理中心的年度预算支出约1500万元,主要用于日常巡查和维护,难以支持更多的科研和宣传项目。九段沙管理中心的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也比较陈旧,如通讯设备、监测仪器、供电供水等,难以满足保护区的实际需要。
三.监管和保护手段单一,民间力量的参与度明显不足。九段沙湿地作为上海市乃至长江口地区的重要生态资源,其保护不仅关系到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也关系到广大公众和社会团体。然而,目前对于九段沙湿地的保护,监管手段单一,社会参与程度还很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一方面,由于九段沙湿地位于长江口外海域,交通不便,公众对其了解不多,也难以直接参与到保护区内的活动中。另一方面,由于九段沙湿地保护涉及到多个部门和领域,如海洋、渔业、林业、环境、水利、旅游等,但是这些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导致在政策制定、执法监管、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重复或冲突的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建议尽快完善《上海市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将九段沙湿地保护提升到法律层面,并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衔接。该条例应当明确保护区的目标、原则、范围和分区,并根据不同分区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规定。同时,该条例应当明确保护区内外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并规定相应的执法监督和违法处罚机制。
二.加强管理机构能力,优化监管手段和保护措施。建议增加九段沙管理中心的人员编制,并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加相关的培训和考核,进一步优化监管手段和保护措施。增加九段沙管理中心的经费投入,并合理分配和使用,优先保障和提升保护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同时支持更多的科研和宣传项目。
三.引导民间力量参与,保护和生态资源开发并举。建议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九段沙保护,如环保组织、志愿者组织、学术组织、专业基金会、社会公众等,并与九段沙管理中心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捐资捐助渠道,共同参与到九段沙湿地保护中,要提倡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开发并举,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这些民间力量也应包括周边的渔民、建设工人、环境投资机构等。监督和促进保护区内外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如协助九段沙管理中心进行执法监督和违法举报,推动各部门之间在政策制定、执法监管、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沟通和协作,解决保护区内外存在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