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建筑行业用工需求与农民工老龄化之间的矛盾

   发布时间: 2023-11-14

分享到:

文/张龙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我国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已经成为一个问题。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截至2022年底,我国总人口是141175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我国2022年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人口红利在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和经济发展中的效应逐步消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也面临着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是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新生劳动力缺乏。建筑行业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典型,建筑工人“老龄化”现象已十分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报告,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9.0%。农民工平均年龄41.7岁,比上年提高0.3岁;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下降;50岁以上农民工比重继续提高。当今社会职业呈现多样性,年轻人更愿意投入到环境自由舒适、社会认可地位相对高的新兴职业,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新生劳动力更为缺乏。

二是多地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政策限制。目前为止,已有多个地区发文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管理,上海、天津、深圳、江苏泰州、江西南昌、湖北黄冈、湖北荆州、珠海横琴新区均发文,对“6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女性”进入施工现场从事施工作业做出限制。可以看出,对于用工年龄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相应之后可能会有更多地区跟进发文,随着固有劳动力的老去,建筑行业施工企业的用工匮乏问题已开始逐步显现。

三是大龄农民工群体仍存在就业务工需求。各地和企业不愿招录大龄农民工,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提出对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的管理要求、施工现场安全问题,以及考虑到年龄增大带来的身体健康风险。然而大龄农民工基本属于低收入家庭,务工需求量依旧很大,如何平衡好其中的关系,是亟需考虑的问题。

针对以下问题,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是,政策纠正年龄“一刀切”清退大龄农民工。2022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不得以年龄为由“一刀切”清退大龄农民工。此后也有多省发文,纠正“一刀切”清退超龄农民工做法,尊重大龄农民工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指导企业根据超龄农民工身体状况合理安排作业岗位,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督促企业做好建筑工人健康体检,特别是超龄农民工健康体检。

二是,建筑施工企业对用工岗位进行分类管理。建筑行业涉及广泛,施工企业依然需要大龄甚至超龄农民工来缓解用工需求。施工企业用工岗位和需求种类繁多,建议企业规范划分用工岗位,结合岗位工作特点,区分风险程度,对于中、高风险的作业岗位,如:特种作业、重体力作业等,严格执行用工年龄管理要求;针对低风险作业岗位,如:绿化灌木种植、草坪铺设、保洁、食堂备餐等岗位,结合大龄农民工实际体检健康状况,适当放宽年龄限制,满足大龄农民工就业需求,从而避免大龄农民工失业回流农村。

三是,设立建筑行业技术性人才的返聘管理制度。建筑行业技术工人需要通过长期的现场实际操作和“师父带徒弟”传帮带式的传统方式来提高自身技能,大龄建筑工人通常具备较高的施工作业能力和水平,根据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管理机制的设立和完善,对建筑工人在现有的技术等级评定机制的基础上,重视该机制的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技术等级评定和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对于高等级技术人才应结合自身意愿及身体状况,给予一定返聘政策的支持,在现场施工指导和教授年轻建筑工人的培训岗位发挥作用,提高年轻工人技术能力和将退休工人的精湛技术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趋紧迫,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建筑行业施工企业的用工荒问题不可回避,潜力挖掘劳动力来源,提高和优化各项管理措施和手段,将有效改善状况的加剧,减缓社会老龄化影响,并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