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新兴运动项目消费扩容升级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5-03-19
文/胡佳澍
近年来,运动项目年轻化成为全球体育发展趋势之一,新兴运动项目广受年轻群体青睐,为体育消费注入了强大动力。结合上海国际化时尚化城市定位、新兴运动项目发展基础以及市民多样化体育需求,应抢抓新兴运动项目发展先机,推进相关消费扩容升级,为加快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注入新动力。
根据2023年上海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有近三成居民参与新兴运动项目(包括虚拟体育运动、山地户外运动、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极限运动)。其中,虚拟体育的群众基础相对较高,高频参与人数较多,参与率在12%以上,人均消费水平为3162元。极限运动的高频参与率仅为0.3%,但其人均消费金额高达7840元,处于新兴运动消费金额中最高水平。此外,新兴运动相关消费占外地或国外体育旅游消费比重较多,前往外地或国外参加冰雪运动、水上运动选择比率均在10%以上,可以看出新兴运动与体育旅游结合发展空间大,也是拓展商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在新兴运动相关群体中,虚拟运动参与多且有消费的主要群体特征为个人税前年收入为10万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含大专)及以上的80、90后人群。水上运动的主要群体特征为个人/父母一方税前年收入为20万及以上的00后及以后人群。山地户外运动的主要群体特征为个人或父母一方税前年收入为20万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本人或父母一方)为研究生及以上的00后及以后。冰雪运动的主要群体特征为00后及以后,尤其是未成年人。
据调查,近郊居民的虚拟体育运动高频参与率高于市区与远郊居民;近远郊居民山地户外运动高频参与率略高于市区居民,冰雪、极限、水上运动高频参与率在区域上没有明显的区分度。虹口、闵行、嘉定、浦东、松江为新兴运动参与率TOP5区域,未来可以重点布局和支持在这部分地区的新兴运动项目开展,充分满足居民就近参与的需要。
以奥运资格系列赛·上海为例,四天赛事入场观众4.5万余人,其中境内观众占比89%,境外观众占比11%;18岁以下观众占比30%,18-45岁观众占比58%。赛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43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4.02亿元。共计拉动消费4.58亿元,其中核心消费6576万元,相关消费3.92亿元,核心消费与相关消费比值为1:5.96。本地观众消费均值为775元/天,外地观众消费支出均值3,174元/天。
目前,制约上海新兴运动项目消费的阻碍:
1、精品赛事供给不足。2023-2024年上海举办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中,新兴运动项目赛事的占比不足5%。飞盘、桨板、匹克球等项目都已具有明确的国际体育组织归属、清晰的项目规则和完善的赛事体系,但上海与这些国际单项新兴运动项目组织间的联系不紧密,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在国际赛事引进、优质资源引入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2、基础设施有待优化。新兴运动项目对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等要求较高,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使得开展新兴运动项目的需求无法满足。东京地区拥有40家滑板公园,上海目前不到20家,且各区分布不均。2024年定点合作的679家体育消费券发放商家中,滑板与攀岩的定点场馆分别是6家和4家,难以与市民需求相匹配。
3、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目前上海新兴运动项目相关市场主体大多成立时间不长,缺乏完备的产品体系和运营经验,运动器材装备等产品研发创新速度滞后于消费者多变的诉求。比如,半数以上的飞盘相关企业成立时间较短,且更迭速度快。滑板装备市场依然被国际主流品牌Supreme、Vans等进口产品占据。相对于篮球、羽毛球、游泳等传统项目,新兴运动的培训机构、服务种类和数量较少。
4、制度化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2024年12月起,《上海市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管理办法》开始施行,但很多新兴运动项目因兴起时间较短,还缺乏相关行业标准,存在市场机制不规范、监管主体不清晰、监管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等问题,不利于长期消费习惯培养与新兴运动项目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建议:
1、厘清新兴运动项目的内涵外延。当前体育学界对“新兴运动项目”的定义并未达成共识,对“新兴运动项目”主要认识如下:一是从发展时间上,国内在较短时间内兴起的休闲体验型项目,如轮滑、街舞、飞盘、匹克球等;二是从参与群体上,参与人数较少但专业性、危险性较高的极限运动类项目,如潜水、跳伞、翼装飞行、岩壁攀岩等;三是从方式载体上,运用新兴技术手段开展、无需直接身体对抗的科技类运动项目,如虚拟体育、电子竞技、航空航海模型等。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新兴运动项目的概念,以便为扶持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构建完善新兴运动项目赛事体系。大力发展新兴运动项目赛事,加强与国际冲浪联合会、世界轮滑联合会、世界飞盘联合会等国际体育组织,以及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美国极限飞盘联盟等商业组织的沟通和联系,引进一批与上海城市气质相符的国际顶级新兴运动项目赛事,如红牛UCI泵道世界锦标赛、世界飞盘锦标赛、SLS街式滑板世界巡回赛、世界霹雳舞锦标赛、国际攀联世界杯等。加大对新兴运动项目赛事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海派特色的自主品牌赛事,进一步提升上海帆船公开赛、上海赛艇公开赛、上海虚拟体育公开赛等赛事影响力。持续优化赛事结构与布局,提升赛事质量与效益。
3、推动部分新兴运动项目重点发展。结合上海城市文化、教育和产业等优势,认为当前阶段可以重点聚焦以下几类项目:虚拟体育(含电子竞技),上海是中国电竞的领军城市,不仅成功举办了数量最多的电竞赛事,也汇聚了最多的电竞俱乐部,《2024全球著名电竞城市产业发展指数排名报告》中上海排名第二。水上运动,包括帆船帆板、赛艇摩托艇等,上海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广阔的水域面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水上运动的历史底蕴深厚,应将其打造成为上海特色体育发展的名片。冰雪运动,近年来上海开设了不少小型室内滑雪场和室内模拟滑雪场,冰雪运动需求旺盛,在全国冰雪旅游客源地中排第二,《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也将使冰雪运动发展迎来更好机遇。低空运动,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被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市场前景广阔,从Citywalk到Cityfly将成为休闲旅游的新趋势。
4、紧抓项目人群特征挖掘消费潜力。重点关注“Z世代”人群的生活习惯,积极发展夜间体育,结合“1+15+X”夜间经济空间布局体系战略,鼓励开展夜间运动节日、嘉年华、赛事活动等。主动关注社交需求,借鉴近几年小众潮流运动迅速出圈的案例,积极布局线上推广形成社群互动。加速新兴运动项目相关的体育用品高端细分品牌发展,扶持一批灵活多样、市场潜力大的新兴运动项目相关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品质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新兴运动项目产品。从上海文体旅商友好城市中进行遴选,围绕新兴运动项目形成体育旅游战略合作方向,做好体育旅游的流量留存。
5、加强对新兴运动项目的研判与管理。摸清项目底数,对当前市场进行调研梳理,形成新兴运动项目清单。探索建立由信息采集、信息分析、发展决策三部分组成的新兴项目发展监测机制,定期对新兴运动项目的市场情况和舆情热点进行分析,预测项目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在部门协同、资源配置、舆情监测等方面提前做好部署。针对新兴运动项目制定出台发展规划计划、赛事引进培育、资金扶持补贴、项目推广普及等方面的专项政策内容。推动建立新兴运动项目行业协会或将其纳入相似形态的体育运动项目协会管理,规范行业准入门槛,加强行业自我审查与管理。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