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4-06-03
文/万长征
最近腾讯网有一个热门话题叫做“你家的孩子抑郁了吗”。据报道,在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儿童精神心理门诊,大多全年都处于人满为患的状态。以北京安定医院为例,儿童心理门诊的日均接诊量在300左右。近年来,各地医院儿童精神科的接诊量剧增,而且呈现出爆发的趋势。《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超30%,而小学生抑郁检出率超10%。
这些数据触目惊心,让人惴惴不安。毛主席说:“青年就像是8、9点钟的太阳”,但为何这些原本应该朝气蓬勃的孩子,竟有这么多出现抑郁的心理状况,甚至还有的孩子严重到不能上学甚至轻生的地步呢。这些现象不得不让人警惕,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1、孩子负担过重的学业挤占了本该属于玩的时间,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
据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反应,现在的孩子从小学起,基本每天6点钟起床,上了一天的课,到放学了做完作业就到了晚上10点左右,有的学生就连下课10分钟的时间也在赶作业。学校的教学设计与教育体制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接触自然、探索世界与做游戏的时间。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挤占了本该属于玩的时间,使得孩子的天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家庭、学校缺乏人文传统伦理教育,孩子缺乏精神支柱
为了追求成绩,对于道德、礼貌、节约、勤俭等传统美德教育虽然被写进了教材里,但在孩子们实际的生活交际中,则鲜有时间和机会来进行演练。家长和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不自觉的将升学率排到了传统伦理教育前面。加上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亲戚间的来往相对过去来的少,对于谦让、互助、尊重、勤俭等美德都缺乏锻炼的机会与教育的机会。家庭、学校普遍缺乏人文传统伦理教育,孩子则会丧失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目标,进而影响三观,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3、长时间远离大自然,孩子的天性得不到释放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与大自然充分进行接触与互动,才会释放独有的天性,对认识大自然与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大批的人们涌进城市,很多孩子长大了都没真正接触到自然的土地、山川、溪流、草木等,更谈不上与它们互动了。由于电子产品的入侵,很多孩子不自觉的痴迷于电子游戏,少了仰望星空的遐想与憧憬。
孩子们没有充分接触大自然没有释放应有的天性,被家长、学校用“卷”字桎梏着,又缺乏人文传统伦理教育的氛围素养的熏陶,本来充满童真和遐想的朝气蓬勃的祖国未来之花变成了一朵朵没有生气的残花败柳,缺乏朝气,以至于有些岌岌可危了。
为了拯救祖国未来的花朵重铸中华民族之魂,笔者建议:
1、鼓励校园开展常态化主题德育、劳动等教育活动,还孩子以天性
建议在学校多开展亲近大自然的主题活动。如湖北日报报道,5月21日,曹禺中学八年级学生来到星期八生态农业公园,开展以收割麦子为主题的劳动课。湖北文理学院和襄城区隆中居委会联合设立的劳动教育基地,让该校大学生每周走进田间地头,在村民指导下进行农垦、种植,体验劳动创造,培养劳动精神。这些都起到了不错的效果。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们走近大自然,走近农业生产,这样更好认识大自然,认识农业生产,得到了德、智、体锻炼的效能,这些做法值得推广。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每周甚至每天都安排这样亲近大自然的劳动课,获得与大自然交流互动体验的机会,释放孩子的天性。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教孩子以理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优秀伦理道德与精神要不断弘扬与传承,通过讲故事与看视频等形式进行系统学习,树立孩子基本的为人之道,待人之道,为以后与同学、老师相处甚至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核心与根本。
3、尊重孩子成长规律与教学规律,还教育以根本
古语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教育除了学习甚至的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人为人处世与探求自然规律之道。所以教育还是要还教育以根本,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学习规律,尊重教育的本性是教书育人,而不只是教授知识。应以素质教育为本,注重全面发展,对课后安排以更均衡地方式计划和安排。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