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上海夜间经济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3-01
文/吴奕慜
近日阅读《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报告2021-2022》有所体悟,自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要求“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中国城市夜经济元年开始。2020年重庆市牵头与十部委共同《关于加快夜间经济发展促进消费增长的意见》,并连续三年蝉联夜间经济影响力第一。上海夜经济影响力自统计开始,由前十名开外于2021-2022年进入前五,而夜间经济指数综合排名第一。上海共有近六千家连锁便利店,1.3万余家营业至凌晨的餐厅,以及508座运营至22点后的地铁站台(2022年数据),上海本身具备发展夜间经济的硬件基础与群众基础,近日《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印发的背景下,上海在夜间经济发展上具有相当空间。
个人认为,上海夜间经济发展面临几方面问题:
1、老牌商圈被新头部商圈取代失去活力。以往四川北路商圈、衡山路酒吧一条街、正大广场、豫园等商圈热闹非凡,随着更多网红餐厅、livehouse等青年愿意尝试的夜间娱乐出现,夜间出行客流逐渐被新天地、found 158、国金等商圈截取。老牌商圈招商也因人流量锐减缺少对热门品牌的吸引力造成恶性循环,商圈附近的居民因商圈没落,出行意愿也相应减少。
2、特色夜生活内容不足。对标重庆洪崖洞以重庆火锅为底,建筑排布为辅,长沙橘子洲以诗词为底,步行街以特色小吃为辅,青岛以啤酒为底,音乐为辅,夜间经济影响力前三的城市均打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圈,而上海商圈内容相对千篇一律,未能彰显上海的文化底蕴及美食特点。
3、郊区市区夜间经济发展分化明显。上海幅员辽阔,夜间经济贡献较多的区域多集中于市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上海郊区居民人数12505671人,占比50.3%,此部分市民由于往返时间较长,对于市区夜间经济贡献有限,但仍可加强他们的夜间经济参与程度。
4、市民夜间出行意愿仍处于观望态度。经历三年较为平淡的生活,市民趋向于平稳过渡的心态,上海夜间经济更倾向于封闭空间内的消费(如商场内餐饮、livehouse、ktv等场所),缺少肉眼可见的烟火气,市民出行意愿不受氛围触动。
针对上述问题,现提出以下应对建议:
1. 加强老商圈招商能力或转型。上述提及的老商圈仍存在一定的品牌效应和人口基数,建议加强老商圈对于网红餐饮、酒吧、ktv的招商能力,焕发商圈新活力,拉动区域夜间消费升级。或对于文化气息较浓的商圈进行转型,如梧桐树叶连天的衡山路转型为艺术从业人员夜间聚居地,提供文化交流或文创的空间。
2. 深化具有上海美食特色的商业街影响力。原吴江路、云南路美食街自整顿后,上海特色美食影响力略有下降。上海美食中如七宝羊肉、周浦羊肉、炒毛蟹等菜可成晚宴,阳春面、排骨年糕可为小餐、各式小吃如崇明糕、蟹壳黄、鲜肉月饼均可随行而食。上海美食可以串联正宴至甜点小吃,建议已有上海特色的美食街加大宣传,或开辟集中的上海美食商业街,丰富城市形象,吸引海派文化爱好者。
3. 科技赋能上海地标夜间展示。上海地标中夜间展示较多的为外滩区域,而相对于外滩的几座地标,如静安寺、上海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馆等地标建筑仅以单一灯光展示,夜间吸引力有限。建议可以定期借用无人机空中摆设图案或含主题灯光秀吸引市民游客前往,也建议部分热门景点开放时间适当延后,以形式及时间留住市民游客,同时拉动上述地标建筑附近商圈人流量及消费。
4. 部分地铁线路周末适当延长末班车运营时间。鉴于郊区市民参与夜间经济最大的阻碍在于交通时常,建议沿途通往嘉定新城(11号线)、九亭(9号线)、松江大学城(九号线)、奉贤新城(5号线)、青浦(17号线)的地铁线路在周五晚,周六晚适当延后末班车时间,给予郊区市民参与夜间消费经济更多的时间选择。
5. 重启成规模的夜市,提供夜间就近出行去处。本人曾于多年前参与锦江乐园的夏日士林夜市,氛围良好,人流可观。建议在市民聚居较多的区域启动有主题有规模的夜市,并打造可持续的品牌效应,成为上海夜生活另一张有效的名片。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