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存在的矛盾及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5-05
文/吴杰华
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撤退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跨区域转移已呈现较大规模,中西部许多地方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比如重庆利用约60平方公里的30个特色工业园区作为承接转移的重点区域,引进了浙江的企业投资10亿元制鞋,还吸引了广东、福建等100多个鞋业配套厂家入驻。另有万盛工业园区引进了上海的企业投资了11亿元生产塑料制品,形成了西南地区最大的工程塑料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
可是不能忽略的是,尽管产业转移已经在中西部地区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促进产业转移的机制尚不健全,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也不够完善,会使得产业转移的总体成效受到一定影响。许多企业虽然努力进行了尝试,但是最终没有取得成功,这给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都带来了了一定风险。
当前,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成效不太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障碍或矛盾点。
第一,缺乏统一规划和宏观引导。当前,我国的产业跨区域转移缺乏专业的分类指导和调控各地区发展的政策,宏观引导力度还不够,中西部吸引产业转移缺乏政策方面的优势。对于处在全国对外开放末端、产业水平低的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和本就已经获得了一定积累的东部地区相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的政策支持很少。
第二,产业转入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面临许多问题。一是存在观念相对落后,服务意识较差的情况。一些地方政府偏重招商引资,反而对服务管理比较松懈,行为规范和法制意识都不够强,往往在洽谈招商引资时给出的承诺很好,但企业一旦前往投资,办理手续过程中会出现增设人为阻碍现象,让投资者有苦难言。二是产业基础较弱,配套能力不高。在一些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配套环境与东部地区有较大的的差距。由于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一些投资者不得不把机械设备、原材料从其他地方运输到中西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及土地等成本优势。
第三,许多企业存在较强的盲目性。随着经济发展,东部地区逐渐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竞争力减弱和经济效率下滑的问题,促使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趁此机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接收地如果对投资者的产业了解不清,为了招商引资盲目的引进高能耗高污染的东部企业进驻,虽然短期内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发展潜力并不明显,且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不利于区域的绿色发展。
针对以上几个矛盾点,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构建合作共赢的产业转移机制和平台。首先要制定国家层面的产业转移战略和规划。针对目前各自为战,缺乏统一且恶性竞争的现状,为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控制,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或完善综合性、指导性的意见,将全国各地区和各产业统一起来,有效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促进长远合作。其次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从国家层面,考虑是否能够给中西部地区发展密集型产业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
第二,产业转出地应当合理引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首先要解决好转与不转的关系,消除产业转移带来产业空心化的顾虑。在产业调整升级过程中,要合理适度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既要留住核心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也要转出在本地生存困难,但转出后对本地影响不是很大的低端加工型企业。其次要解决好省内转移与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关系。东部地区的各省市内部的经济发展也有比较大差距,各省市政府往往不希望省内产业转移到其他省份,而是希望向本省市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转移。那么应当充分尊重和鼓励企业的市场化选择。
第三,产业转移承接地要积极做好承接的各项工作。首先要大力优化产业发展软环境。各地都应当清楚,想要产业转移能够成功不能仅靠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产业转移,而是应当化被动为主动,先优化本省市的软环境,比如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压缩办事审批的事项等,来以自身的转变吸引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其次要慎重选择引进东部转移企业。应当明确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不仅仅是承接,更需要创新,以更严格、更长远的眼光规划和引导产业发展。
本文观点供交流参考